实现高校体育设施合理利用

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将现代物业管理引入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和经营中,能够更好地深化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有效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效率,实现体育场馆物业的保值与增值。

校园体育设施发挥作用的新机遇

2009年8月30日,国家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部六章四十条的条例,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全民健身的权利义务加以规定。人民开始关注国内体育健身设施问题,除了市政体育设施,高校的体育健身设施成为了关注的核心。

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投资进行体育设施改造,设施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标准也不断提高。设计理念新、建筑规模大、设施设备多、科技含量高、维护运营要求高、工艺性强等成为了当前高校体育健身设施的新特点。随着体育市场化的发展,高校体育设施齐全所具有的优势日益体现出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愈发突出。而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机构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仍停留在教学、训练及课外活动的开放使用上。虽说管理者已有一定的体育市场意识,也已在课外活动的管理中采取了有偿使用的方式,但还没有彻底发挥出高校体育设施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操作方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1]。

深圳大学体育健身设施的利用

自1983年建校,深圳大学先后建立了两处体育场馆。其中包括游泳馆、保龄球馆、足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练习场等多种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体育场馆共占地152,500 平方米(含室内体育场馆),生均8.31平方米。主要场馆体育设施情况如下表:

除了上述的主要体育场馆以外,深圳大学还在校园内设置了全民健身休闲设施,包括在北门元平体育馆前坪、文山湖饭堂对面的草坪以及光电研究所对面共三处地方设立了14—18种不同类型的健身设施,每种设施平均有2—3个,例如:呼啦盘、晃板、腰背伸展器、跑步器、平衡木、上肢锻炼器、上肢牵引器等。

深圳大学的现有的体育健身设施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

1、体育健身设施无法充分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由于全国高校的扩招,深圳大学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的上升,现全校共有本科生19,437人、留学生609人、研究生1,600多人、博士生22人以及教职工2,259人[2]。现有的校内体育健身设施并不能满足全校使用需求。如深圳大学南区体育馆,根据《南区体育馆定场及现场管理的说明》,南区体育馆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只开放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健身这些项目。开放时间主要是晚上和周末的白天。体育设施和场地必须提早预订才能使用,很多师生都因无法使用本校场馆而不得不寻找校外的体育场馆设施。

2、校内其他休闲健身设施有效使用率不高。校内有三处全民休闲健身设施,一般来说可以弥补体育场馆的不足,但是这些体育场馆外的休闲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大部分的设施已经锈迹斑斑甚至损坏搁置在空地上。

3、学校体育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度不够。深圳大学体育设施用在国际性、全国性赛事上的几率相当低。对于社会企事业单位来说,学校体育设施的租用门槛高、审批手续繁琐、活动类型受限多,他们更愿意去租用一些手续简单、限制条件少、活动自由的社会型体育设施;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对于高校体育设施的了解和认知有限,对于其开放程度及形式大多不熟悉,因此很少想到去利用高校的体育设施来运动和锻炼。而对于广大的高校在校生而言,他们利用体育设施的次数和时间毕竟有限,除了在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锻炼外,学校的体育设施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有待开发。

4、深圳大学的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依赖于行政性拨款,管理理念和体制滞后。近年来的体育设施建筑规模大、设施设备多、科技含量高、工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维护和运营方面的高要求和高费用。不管是场馆的场地维护还是设备的更新维修,以及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等,都是一笔笔高昂的费用[3]。虽然深圳大学在某些项目改造和维修上运用了商业招标的方式,但是在大型运动场馆、设施的兴建和购置方面基本上都依赖于国家的行政性拨款,给国家和学校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在管理理念方面,虽然深圳大学体育部也参与体育场馆以及日常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策划,但是大部分的管理和决策权还是掌握在行政管理人员手里,专业技术人员则较少。

如何推进高校体育健身设施的有效、合理利用

首先,国家和高校要加强宣传,普及全民健身理念,提高大学生们的运动锻炼意识。在深圳大学体育健身设施合理使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校的健身设施使用率不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运动锻炼意识有关系。深圳大学在宣传体育锻炼的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学校每年会发体育经费给学生和教职工,学生200元/年,教师400/年;以及组织学生参加阳光长跑等,但效果并不好。

其次,学校应降低体育健身设施的利用门槛,提高社会开放度。直到目前为止,深圳大学所有的体育运动场馆只对校内的学生和教职工开放,并没有对外来人员开放。这样就会使体育设施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吸引校外人士积极前来利用该校体育设施。同时,学校要简化体育设施的申请手续,增大使用自由并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提高体育场馆和设施管理者的能力。要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水平,必须要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等,也包括体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修养。

最后,引进物业管理模式参与场馆建设与运营。体育设施的管理要逐步实现企业化,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积极开展无形资产经营,依托高校的“品牌”,主动开拓场馆设施的冠名、广告赞助等无形资产经营;发展会员和会员团体等[3]。 高校可以通过有效地引进物业管理模式,使物业管理参与到场馆设施的前期规划、施工管理和后续使用中,使之在配套设备设施、水电供应容量等诸多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完善场馆设施的设计与利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1]。 高校体育设施的物业管理不仅能够对体育场馆及设备设施进行专业有效的维修与养护,从而延长设备寿命实现保值增值;还能更好地利用高校的师资优势、学生优势和文化优势,通过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和项目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来减轻设备相关费用的负担,在保证高校体育设施教学性与公益性的前提下寻找合理的利润空间,最终实现高校体育设施的有效、合理利用[3]。

参考资料:

[1]袁晓芳:《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08年第28期。

[2]资料来源:深圳大学学校概况。

[3]侯宁,王曼:《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探讨》,现代物业,2008年,6:(92)。

(本文共同作者:刘婷婷,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0年第1期、总第139期)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