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特点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体育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其管理和运营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场馆本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国有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问题日益得以更广泛的探讨。而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指出:“体育场馆要改善管理,提高使用率,成为开展群体活动和培训体育人才的基地;同时,要讲究经济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多种经营,逐步转变为企业、半企业性质的单位。”国务院发布的自2003年8月1日起实行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前不久由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统一由财政部门行使管理权,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
相关调查显示,到2000年止,我国各类体育场馆的建设达到617,946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建设将投入120亿元人民币,改造12个场馆,新建23个场馆。而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普遍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4年北京市获得第11届亚运会的举办权,在此后的6年间,北京市体育设施迅速增长,高校也应运兴建了几所综合性体育馆。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建场馆7个,其中4个建在高校,以综合性体育馆为主。它们分别是首都体育学院游泳馆(游泳训练)、清华大学体育馆(篮球比赛)、清华大学游泳馆(跳水比赛训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排球比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11个,其中4个分别建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纵观我国高校综合性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传统式管理、专业化管理和混合式管理三种。[1]据了解,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的综合性体育馆由体育部管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综合性体育馆由场馆设备处、场馆管理中心管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则由学校产业部门管理。
这些高校体育场馆在主要是承担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向社会开放,通过提供一些体育培训、承接一些文艺演出等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场馆的运营维护对于行政性拨款的依赖性很高。
二、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特点
高校体育场馆具有体育场馆物业的一般特点,即建筑规模大、设施设备多、科技含量高,维护运营专业要求高,工艺性强等。同时高校体育场馆至少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高校体育场馆的产权高度公有化。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依产权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其产权性质主要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外资 (含中外合资)和其他。这5类体育场馆所占比例依次为:国有占75.40%,集体占12.40%,个体占5.10%,外资占4.70%,其他占2.40%。[2]而北京市高校的体育场馆基本上属于公有性质,多由国家拨款兴建或私人慈善捐款兴建,其所有权主体是国家。
其次,教育属性是高校体育场馆区别于其他类型体育场馆的本质属性。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它还是高校教职工及其家属的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
第三,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经济上极大地依赖于国家的行政拨款,不管是场馆的设备场地维护还是更新维修,以及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等,都需要国家行政款项划拨;此外管理上也是以政府经营为主,管理人员多以行政类人员为主,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人员较少,管理观念和方法缺乏创新。
第四,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可经营性。虽然体育场馆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其更多的需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半企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以及政府“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积极态度都有利于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通过合理的运营实现其经济效益。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面对如此众多的高规格的高校体育场馆,它们不仅是各项重大赛事的载体,也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体育教育和锻炼的任务,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和数据表明,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和运营费用高昂,基本上依赖于国家的行政性拨款,给国家和各大高校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第二,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资料》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采用的管理是体育教学部门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和学校设置专门的部门管理,管理的内容仅仅是场馆的使用和经营。[3]这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设备维修不及时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严重,不仅加快了体育场馆的损耗,而且容易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浪费;
第三,高校体育场馆缺乏较高的经营意识。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存在经营方式和经营项目单一,管理方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场馆经营者的经营意识观念低,缺乏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同时在这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产业方向、产业政策不够明确,从而导致体育场馆开发的市场发育不健全。
关于如何更好地提高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建议。例如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赋予体育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用工权、分配权;体育馆内部要逐步实施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积极开展无形资产经营,依托高校的“品牌”,主动开拓场馆冠名、广告赞助等无形资产经营;大力发展会员和会员团体等。[4]
此外,笔者认为物业管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将其引入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中以实现体育场馆的高效的半企业式运营,不失为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四、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
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在商业物业管理中属于特种物业管理,而高校体育场馆,由于其功能和作用的教育属性,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又与社会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而目前国内对于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料显示,我国社会体育场馆引进物业管理模式的还只有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等少数几家体育场馆,其物业管理的内容也只是场馆的保洁、绿化与安保,并没有涉及到场馆及其配套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场馆的经营等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高校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模式在国内几乎是一个空白。而将物业管理的崭新模式引入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和经营中,能够更好地深化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效率,实现体育场馆物业的保值与增值。将物业管理引入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现行体育场馆的行政管理与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管理相结合。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协助场馆的日常管理。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管理对体育场馆及其设备设施进行更有效的维护和维修,这对于提高体育锻炼环境的舒适性、延长设备寿命和实现场馆的保值增值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弥补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设备维修不及时、体育场馆损耗率高的不足。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更多地处于监督的地位,这是因为物业公司的运行是纯市场化的,其对场馆的管理会偏向于追求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而行政管理的监督就是要尽量杜绝这种情况,并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发挥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第二,依托于物业公司企业优势进行综合经营服务。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一般都是由体育教学部门负责,由于工作性质和专业的问题,他们无法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能力来完成场馆的经营管理工作。影响了体育场馆的综合经营服务。物业企业恰好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优势、学生优势和文化优势,通过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和项目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寻找最大的利润空间。在搞好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同时搞好场馆的综合经营服务,是弥补高校体育场馆维修养护费用不够,增加体育经费的有效手段。
第三,对于新建的高校体育场馆,如果能够有效地引进物业管理模式,就能使物业管理参与到场馆的前期规划和施工管理,在配套设备设施、水电供应容量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完善场馆设计,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
五、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学校减轻后勤管理上的负担,以保证学校用更多的精力去抓教学科研,高校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恰恰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这些体育场馆进行有效的物业维护和管理,能够极大地促进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的保值增值和公有制体育场馆社会公益性作用的发挥。而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这些体育场馆进行高质量的物业经营,能够使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依靠行政性拨款转化成有一定自主权的独立经营。
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高校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就是搞好教学服务,满足教学和运动休闲的要求,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物业服务与学校的育人环境有机、和谐的统一,先进的物业管理理念与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理论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付刚.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功能定位[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7:(52).
[2] 徐文强,陈元欣.我国公有制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
[3] 刘利.国有体育场管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33).
[4] 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614).
作者简介:
侯宁(1974— ),女,辽宁铁岭人,管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业管理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物业管理。
王曼(1986— ),女,湖南株洲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业管理系学生。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