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民:超低能耗建筑的关键在于运营管理


刘益民

      深圳玖伊绿色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科研力量为支撑,以建筑物(建筑物群、园区、城市等)绿色运营为核心,围绕提升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运行效率这一综合目标,从环境友好、效率最优、人性化、便捷服务、成本最低、节约资源、舒适、健康、安全9个维度着手,建立了绿色运营管理的系列标准,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或定制的绿色运营解决方案。目前综合运营面积逾20万平方米,已完成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建筑评估,尤其在医疗建筑评估及绿色运营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是《新建(改扩建)医院建筑运营业主验收评估技术指南》编制的技术支持单位。
      深圳玖伊绿色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益民,同时兼任中国绿色建筑推广基地南方中心执行副主任、国际低碳城论坛发展中心理事,同时也是低碳教育融合发展联盟主要发起人之一。拥有13年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新建、既改)单体建筑及园区运维管理经验,多次参加与科研课题,例如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社区绿色综合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龙岗区绿色低碳及智慧建筑技术分类研究》、《华南地区绿色办公建筑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参与专业书籍编写,如《共享一座大楼的故事》(绿色运营)、《深圳国际低碳城年度报告》(2014、2015)、《新建(改扩建)医院建筑运营业主验收评估技术指南》等。
      刘益民在采访中表示,虽然新冠疫情给物业管理企业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但是新冠疫情也凸显了建筑物在支持人们生活、支持健康安全与幸福感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基线保障服务的物业管理企业责任更加重大,由此,也带来服务内容的增加和精细化程度的提升,而这些增加和提升的服务内容,恰好与健康建筑所关注的内容高度契合。物业和设施管理企业可以将防疫工作和创建健康建筑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国际、国内的标准制订相应管理政策,培训团队,严格落实服务内容标准执行,提升服务内容精细化程度,争取获得业主的支持参与相应评选,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代物业》:能否介绍一下“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到目前为止的一些发展情况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益民:“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下,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导的一个低碳发展领域专业论坛,自2013年起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九届,目前正在筹备第十届论坛。
      作为绿色发展领域唯一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指导且连续举办九届的论坛,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自举办以来,吸引了国内外城市代表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方面进行“智慧”碰撞。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万名嘉宾参加,包括联合国高级官员、各国政要、国际机构组织、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家代表等。经过多年积累,论坛已成为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性论坛,成为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以深圳为窗口充分展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和成效、推动各方开展务实合作的国际化平台。其中涵盖了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低碳能源论坛、国际清洁能源发展与合作论坛、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健康人居环境论坛、碳交易与气候投融资论坛等各类专业论坛,汇聚了产学研各界人士,分享交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成果,推动应用转化,在新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金融、节能环保等低碳生产、生活领域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论坛发源地——“深圳国际低碳城”在建设过程中,也为大量低碳技术提供了最佳实践应用机会。
      2022年,第十届国际低碳城论坛从组织架构、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创新,将结合城市绿色发展场景基地的打造,衍生全年低碳系列活动,真正实现“永不落幕”的论坛模式,从点到面助力全市绿色低碳发展。
 
      《现代物业》:深圳作为低碳示范城市,在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管理上有哪些可以在国内推广的成熟经验?
      刘益民:深圳作为低碳示范城市,一直以绿色理念引领品质城市建设,始终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建筑、无废城市等领域探索出卓有成效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曾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誉为“绿色先锋城市”,在多个专项领域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或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其中包括:国家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等。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有1,48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已成为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建设密度最大和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作为绿色建筑的关键指标之一,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管理有了广泛的场景。
      中国幅员辽阔,跨几个不同的气候带,每个气候带下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体系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来构建。个人认为,深圳经验有如下几方面可供同气候带中应用边界相似的城市参考:首先,是完善顶层设计,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是树立标杆项目,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示范;第三,是多举措推动并行,推进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

■ 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
顶层设计方面:
      深圳在全国率先立法要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并率先建设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方面开展试点。
      2006年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明确对新建居住建筑项目、新建公共建筑项目、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和既有建筑项目提出了相关要求,促进和鼓励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
      2010年,为统筹安排和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建设任务,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工作方案》,作为示范市工作总体指导性文件,确定了示范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组织构架、主要措施、各政府部门职责分工,明确项目实施的工作步骤、各建设主体单位在项目建设中的责任,要求规划、财政、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强化对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
      2013年,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圳市政府颁布《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其中第二十三条明确鼓励具备太阳能系统安装和使用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技术经济合理原则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鼓励公共区域采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鼓励在既有建筑的外立面和屋面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或者光伏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全面促进深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发展。
      2022年,深圳市政府颁布《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其中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鼓励开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近零碳排放试验区的示范建设,通过规模化应用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等产品和技术降低建筑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实现碳排放目标。且《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中规定,因采取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绿色建筑发展相关技术措施而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进一步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提供政策支持。
      打造标杆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好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落地,深圳市陆续出台了财政资金管理、可再生能源系统能效测评等配套文件,如《深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申请及拨付指南》等。在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深圳市涌现出如深圳建科大楼等一批绿色建筑三星级示范项目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试点应用项目涵盖了住宅、学生宿舍、工厂宿舍、医院住院等多种功能建筑,为市场推广提供了信心和可借鉴经验。
      多措并举,联合发力。深圳在四个方面同时发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一是加强相关总结评估工作,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措施,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建筑类型,选择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二是积极拓宽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推动光伏发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调余热、工业余热等其他类别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三是强化对运营使用环节的指导,规范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结合绿色建筑运营、绿色物业等出台指导性文件;四是加强技术应用推广宣贯,向社会宣传普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理念,让用户、企业了解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做好宣传及服务,积极培育服务市场。第三点和第四点,也是我们物业行业发挥主要作用的重要环节。

■ 玖伊公司对深圳市健康驿站进行风险排查

 
《现代物业》:您是否了解目前物业管理企业参与碳排放市场的情况?
      刘益民:2011年10月开始,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17日,全国首个交易权试点上线启动仪式就在我们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我也有幸亲历盛事。之后,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2021年开始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选择了电力行业作为突破口。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1年7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1.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85亿元。在“十四五”期间,把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8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各省市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布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碳排放与碳交易管控政策,目前来看,服务行业尚未纳入重点管控范围,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关注物业企业碳排放问题。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21年全市重点碳排放单位共886家,物业公司总计174家,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深圳市为例,2021年度碳排放管控单位共750家,物业企业未参与其中。上海2021年度碳排放管控单位共323家,物业企业也未参与其中。
      我个人认为,在未来更注重场景模式的背景下,物业服务机构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在低碳生活方面发挥节能减排作用。其中大社区的生活场景、城市运营商角色的重新定位、商业综合场景运营等都将更加依赖物业服务机构来作为实施主体。

■ 对隐蔽工程进行查验
 
      《现代物业》:“净零能耗建筑”、“碳排放交易”等国际上较为热门的内容,国内的实践案例相对较少,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益民:所谓“净零能耗建筑”,是指全年总能耗量近似等于在现场或其他地方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量的建筑。从国际上来看,目前的“净零能耗建筑”绝大部分是低密度建筑且体量较小。这类的建筑其实在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太阳能一级使用区域有很多。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期的当下,建设量大多来自于城市,因此更加关注在高密度的城区内实现低能耗、超低能耗甚至“净零能耗”建筑的路径和技术体系,这个背景下“净零能耗建筑”受到的制约更多,实现难度很大,目前国内外的案例都很少,最著名的有英国的贝丁顿零碳社区、欧洲的未来住宅Atika、法国的圣旺零能耗学院,以及国内的清华大学超低能耗建筑、北京的动物园水禽馆等。
      “净零能耗建筑”首先应该是超低能耗建筑,净零能耗是一个运行目标,必须通过建筑节能管理降低现场能耗,因此关键在于运营管理。其次,要采用适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如因地制宜来构建被动式技术体系,根据建筑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设施系统等。第三,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制约。刚才我也谈到我国分为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严寒地带等不同的气候带,各区域采用的技术体系也不同。如太阳能应用,我国就根据各地接收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分为五类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较丰富地区、中等地区、较差地区、最差地区,如宁夏北部、新疆南部、西藏西部等地,就能非常好地应用太阳能技术达到能源的供给;而四川大部分地区、贵州属于最差地区,在建筑中使用太阳能技术就起不到作用,需要采用风能、地源热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超低能耗目标。
      基于以上“净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可以看出,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视,后期运营管理的质量直接对物业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的机遇。
 
      《现代物业》:“双碳”和ESG都是最近较为热门的话题。和过去的“绿色物业”、“节能减排”等概念相比较,最新的概念有哪些新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需要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实践中进行怎样的调整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刘益民:从概念上来看,ESG其实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个单词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原本ESG就是一个企业的评判标准,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一个好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一个适合我们去投资的企业。
      这个概念早就有了,我想现在受到特别多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现在还处于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要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困难和挑战都是非常大的,必须要调整相关行业的能源结构。ESG中的“E”代表环境(environment),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中的ESG评级体系在环境(E)方面,重点关注碳排放、电力资源消耗、发掘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等指标,这些都和“碳达峰、碳中和”高度关联。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碳达峰、碳中和”在2020年- 2050年带来的新增投资规模为130万亿元,资金的主要投向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一些工业上的工艺升级、节能减排、能源增效,以及新能源电动车等领域。对很多行业来说,“双碳”都是压力下的巨大机遇,ESG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而ESG报告也是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最有效的方式,从各个方面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的ESG管治理念。很多物业管理同行持续发布了ESG的年度报告,如香港太古等。
      我认为,物业管理企业探索“碳中和”路径的过程中,能源和效率是两大核心要素,增加对新能源以及电力使用是降低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物业管理企业拥有天然庞大的社群资源。在ESG目标指引下,通过设置“碳积分”等方式,加强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引导,一方面提高客户群对于低碳理念的认知程度、参与社区共建共治,为行为减碳提供更好的支持;另一方面全面营造绿色低碳文化建设氛围,树立环保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物业》:“双碳”和ESG都应该推动绿色建筑认证的发展。在这方面您注意到哪些比较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刘益民:自2008年起,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实行第三方机构绿色建筑三星评价标识认证制度,截至2019年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前,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近2万个,建筑面积大约14亿平方米。可以说绿色建筑的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也是建设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
      2019年,住建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做了较大调整,也引发了热议。大家的普遍感受:1、绿色建筑“准入门槛”降低了,标准在原来的三个星级基础上增加了“基本级”,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即可获得,扩大了绿色建筑的覆盖面;2、高星级的认证难度加大,新版标准绿色内涵和性能都得到了提升,由原来的关注建筑本身,到以人为中心,凸显安全、耐久、便捷、健康、宜居、适老、节约等内容,凸显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评价链条拉长,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更多更明确的要求。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这一目标的达成,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建筑绿色化和高质量发展。物业管理企业成为“双碳”在建筑领域落地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之一。
 
■ 对医院智慧系统进行评估

 
《现代物业》:新冠疫情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物业管理企业则是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但是防疫本身也是建筑健康的一部分工作。物业和设施管理企业有哪些方法可以将防疫工作和创建健康建筑结合起来,将负担转化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
      刘益民:新冠疫情传播主要发生在室内和封闭环境中。因此,在既有建筑物中通过运营与管理来满足人们对健康与安全的迫切需求,降低对物业使用人群的健康安全威胁尤为关键。新冠疫情也凸显了建筑物在支持人们生活、支持健康安全与幸福感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基线保障服务的物业管理企业责任更加重大。由此,也带来服务内容的增加和精细化程度的提升。例如住宅类项目中,配合防疫政策与社区的联动更加紧密,提供更多在辖区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客户的生活支持;受外来人员管控等政策要求,为小区客户提供更多儿童托管、老人照顾、用品采购、入户维修等生活服务;同时,对分区消杀频次及标准的要求、排污系统的维护及消杀要求、垃圾管理及清运的要求等均有提升。公建类项目中对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维护,以及电梯、洗手间、大堂等公共区域的消杀标准及精细化程度均有增加,也更加关注场域内气流组织,和客户人文关怀。
      以上增加和提升的内容,恰好与健康建筑所关注的内容高度契合。在健康建筑的评价中,以WELL评价标准为例,同样重点关注空气、水、营养、光线、健康、舒适和精神等影响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建筑环境特征。因此,经受新冠疫情的考验,物业管理企业可在落实各项措施的基础上,依据国际、国内健康建筑标准制订相应管理政策,培训团队,争取获得业主的支持参与相应评选,提升企业竞争力。
 
      《现代物业》: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加深,大部分医院都已接受了聘请物业公司进行一些基础服务的观念。但物业公司的服务还多限于清洁、安防、绿化、简单维修等基础服务,很难进入如园区能源管理等更深的领域。您认为原因是什么?物业企业要做出哪些努力提升服务价值?
      刘益民: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基础物业服务内容之外,部分机构已经开始承接包括餐饮供应、医用织物洗涤以及配合诊疗流程的挂号收费、转运、陪护服务等在内的生态服务内容。其中不乏物业企业参与。
但在能源管理方面,多数为专业机构在提供服务。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的能源管理模式,都采用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一体化的“集成服务商”模式,极少数由物业企业主导。我认为解决资本、技术、设备、运行机制、管理人才等问题,构建技术+金融+可持续运营支撑下的盈利模型,是物业企业能否深度进入园区能源管理领域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物业》:您最近较为关注的行业话题或动态有哪些?
      刘益民:近期正在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有针对医疗建筑的低碳技术研究、医院安全体系建设和既有医疗建筑的绿色化提升改造,以及健康疫站的风险评估等内容。
 
■ 图 / 深圳玖伊绿色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原载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2年5期/总第563期)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