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口上的共享单车 寻找下一站出口

飓风口上的神奇单车

2016年的创投市场,所谓的风口或投资热点概括起来就是“骑着单车去直播看IP项目”,其中尤其以能成就下一个滴滴出行的共享单车类项目最吸睛。

投资人之间也互相调侃:你说去看一个自行车厂,会受到同行的鄙视,因为自行车厂作为夕阳产业已日薄西山,库存积压,职工干三休四,大厦将倾。可如果你说去看智能出行硬件,通过把自行车免费投放市场,安装手机App,做共享单车,一年可以融资数轮。这就是抓住了风口上的猪,立马高大上,充满正能量了!

作为中国共享经济的代表——滴滴出行,其创业轨迹和融资路径成了当下一批创业者的标杆,笔者称之为“热气球模式”:寻找和挖掘行业内或跨行业的痛点,组建联合创始人战队,做产品原型,找天使投资人。资金到位后,开始大面积推广,上台阶上量,继而以3个月或半年为融资周期,开启“融资—推广上台阶—融资”的模式,贯穿全程的PR或鼓风机创造的风口概念,不管是基于竞争争夺用户的考虑还是加强黏性、增加消费者复购的考量,用资本补贴消费者,短期甚至在很长时间段内不考虑盈利,通过资本的加持,只需要两年就可催生出独角兽企业或百亿美金世界级的公司。而这种创业模式取决于“热气球”本身的素质和能量供给,以及操盘手的能力。有的直线升空,有的咻的一声坠落……

当共享单车模式在2016年受到创投和媒体的追捧时,大家仿佛也找到了复制滴滴成功的路径。共享自行车不仅是顺应了目前共享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新业态,更因为使用的便利性、对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方式的补充及低廉的价格而让使用者得到了实惠。另外,共享自行车与过去各大城市政府推出的公共自行车相比,优势也很明显。相比于原来的形态,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踏准了政策风口,其前期校园积聚的口碑和势能,背后类似的投资人,大批量模仿跟风的竞争对手,后期充满想象的车前车后市场以及校园外市场、海外市场,这一切要素仿佛都预示着另一个飓风口。

共享单车项目风起云涌,创投又开始产生共鸣。继“双子星”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后,出现了智享单车、骑点、黑鸟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酷骑单车、1步单车、哈罗单车、由你单车、熊猫单车、云单车、闪电单车、优拜单车等一大批共享单车项目。ofo和摩拜连续获得多轮融资,ofo在2016年获得五轮融资,仅C轮就超过了1.3亿美金;摩拜在2017年年初也宣布完成了新一轮D轮2.15亿美元的融资,共享单车成为这个资本寒冬中最热的投资领域。

共享单车背后的商业思考——外延客户和商业模式

共享单车因为满足了使用者短途出行的随借随走、即停即还的最大需求,且无需任何门槛,扫码即骑,让使用者体验到了更大的便利。而为争夺用户采取的补贴策略,则让使用者真实获益。在其发轫之地——校园市场大行其道,受到了校园客户群体的认可和追捧。

共享单车在带给人们方便与快捷,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繁华背后却暗藏隐忧,许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校园外客户素质不如高校市场客户;无桩随放造成车辆乱停、损坏、丢失甚至被收走;解决出行问题却造成了交通问题;因缺乏管控造成车辆扫码时出现乱码、假码的情况;不但要解决客户的短途出行问题,还要解决天气问题……

但随着校园市场的饱和,共享单车类项目加大了对校外市场的开拓。有的项目结合之前的经验,依然选择“封闭性”和“选择少”为应用场景的客户群体,比如大型企业、社区、产业园区、旅游区等,因其出行画钩选项不多,市场进展迅速,效果斐然。

有的项目开始大布局,拓展整个出行市场,试图将共享单车纳入到整个城市交通的一环中,但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与“封闭性”和“选择少”的市场相比,校外市场的用户群体虽然庞大,但却细分严重,开放性市场拥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和更多选择:私家车、公交车、摩托车、自行车、平衡车等多种多样的代步工具。同时,使用者对不同代步工具除却刚性的代步需求外,还有额外的炫耀性消费等需求。作为绿色出行、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其实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大家有更多的选择。

共享单车的模式采取了“一针捅破天”的爆款策略,通过对自行车智能化的改造和抓取短途出行的刚性需求,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资本市场对出行赛道的布局更是助燃了其飞速发展,资本的魔法让共享单车项目实现了一年登顶的可能。可是在跑马圈地背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问题却摆在了案头。自行车出行及覆盖的车前、车后市场以及对客户的需求深挖,很难带来更高的想象空间,其影响的产业链条有限,2017年自行车市场这么大动静,而二级市场仅有不到10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开始上升波动。

共享单车类项目虽然打着共享的旗帜,却不同于共享经济模式。“共享经济”,一般是指将互联网作为中介,基于陌生人之间且存在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大多是轻资产模式,平台抽佣交易双方。中国目前典型的共享经济模式莫过于滴滴出行,其抓住出行领域这么多年的弊病——打车难、等车闲,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将社会闲置、空置的车辆资源进行了整合,抓住了共享经济的核心,即围绕存量资产进行优化和整合,而不是加大投资做增量资产。

但目前的共享单车类项目大多是B2C类项目,单车大多是自采、自投、自管,整合他人(个人、公共、其他单车公司等)的单车模式很少,而且大多是重资产运营,并不完全符合共享经济的范畴。其作为自行车短途租赁业务,重资产的投放极度依赖外部输血,而自身造血功能却一直匮乏。是通过智能单车这一智能硬件来实现细分领域的后续消费需求挖潜,还是将用户与其他平台进行嫁接合作,实现流量变现,成为创投双方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共享单车的未来:2VC、2BAT、2G

目前在共享单车领域,以“双子星”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风头最劲,其背后的投资人也势均力敌。共享单车2016年年初风口的引爆到2017年年初形成的近双头垄断格局,像极了当年的分众与聚众、58同城与赶集网、美团与大众点评。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最新一轮的投资方,大的战略投资者已经入局。

共享单车前期重资产投入、变现困难的商业模式,极度依赖资本的扶持,可谓是这两年2VC模式的一个典型。作为资本方,快速培育出行业内的黑马,并让其变成独角兽企业,然后采取加减合并的策略,引入战略投资方(BAT等)后买单退出也成了套路。所以可以大胆预测的是,“双子星”领头的短途出行领域会进一步加快共享单车市场的自行车铺市、消费者教育,进而通过收购合并实现短途出行领域的大一统。短途出行领域也将会被纳入网约车这一系统生态中,成为整个出行体系中的一环。

共享单车作为网约车中短途出行体系的一环,经过滴滴出行等市场发育的过程后的政府也早已见怪不怪,正在逐步将其纳入到监管环节中。深圳在2016年12月27日发布了《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了政府、企业及市民的责任和义务,该意见成为我国首个共享单车规范条例;上海也即将出台《上海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指导意见》,规范公共自行车管理。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各地的规范条例也开始陆续“配套上路”。各地政府原有的“有桩”公共自行车是否会随着共享单车的真正共享,将这一公共资源纳入到共享体系中,抑或是共享单车会被政府纳入公共自行车资源体系中,也成为了可预期的未来。

还记得笔者前几年“五·一”假期带孩子去北京大学游玩,因为不想在烈日下排长龙,于是心甘情愿地多花20元租赁了旁边的自行车,带着孩子在北大畅游了一番。那时的自行车,不是小黄车也不是网红车,与硬件无关,与硬件归属无关,与体验极度关联——因为它解决了我的问题!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7年2-3期/总383期)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