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高攀”

据新华社驻上海记者日前公开报道,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将在年内开建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建成后将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形成“品”字型超高层建筑群,成为上海“新地标”。“上海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案还未最终确定,因此其高度及建筑造型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此前一家美国设计公司为“上海中心”设计的高度为580米,超过420.5米的金茂大厦和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这条消息让笔者联想到几年前的旧闻——“9·11”事件中,有“世界之窗”之誉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轰然倒地。

纽约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凸显了摩天大楼自身的安全问题。然而,我国的建筑界似乎不为所动,摩天大楼(超高层建筑)的竞赛仍然如火如荼,“捷报频传”,高攀不已。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热”移师东南亚,随着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一幢幢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迅速挺立于经济充分发展的核心城市。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无一例外……当年“9·11”后,上海即传来消息在浦东陆家嘴建成高度为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抢先夺取“世界第一”的桂冠。全国各地争创本地“最高”的攀比更是层出不穷。

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里,建材都限制了建筑的规模。有人说,在便宜的钢材出现以后,才有上世纪的摩天大楼。事实上,就建筑技术来说,高度其实是没有限制的。问题是住在里面的人类要决定,未来都市的摩天大楼有多高。摩天大厦曾代表了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骄人成就,因而在20世纪,许多国家和地区热情地投入对摩天大楼高度的竞争。和半个世纪以前不同,以今天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建筑更高的大厦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奇迹或挑战。

世界第一,或许是上海人追求的高度。摩天大楼想必承载着上海人的光荣与梦想,是上海人的精神支柱。要不,为啥几乎每一个上海人都会津津乐道:“你瞧,上海又长高了!”

摩天大楼,英文“skyscraper”,由“sky”(天空)和“scraper”(刮擦器)组成,原意为“最高的桅杆”,是水手们的一个俚语。没想到,如今这个词语被人们表达为一个时代的高度或一座城市的图腾——何止是上海人。

其实,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摩天大楼作为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权力的“地标”,它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已陈旧。对于一个理性的建设者和投资者,今天不应该主要去为满足自豪感,而应将建筑的实际功用放在首位。正是在这方面,摩天大楼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座58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相当于把一条大街竖起来,各种困难远远超过一般建筑。仅在办公时间内,一栋摩天大楼里可能有10万人在进进出出,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城人口了。如何把这些人都“垂直运输”到他们的位置,这便是一个很难妥善解决的问题,无不困扰着我们的设计师。由于风的作用,大楼的晃动幅度大,对里面的人都有些影响。它昂贵的造价和维护费用、经济实用性,尤其是防火、防震等安全性能,都一直令人担忧——某一个环节发生差错或疏漏,便可能导致整栋大厦功能陷入瘫痪,甚至恐慌或灾难。当年,纽约世贸中心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便已成不争的事实。

美国世贸大厦双子星摩天大楼倒塌举世震惊,而当初设计这两栋建筑的五位专家中唯一健在的我国台湾老建筑师王昭藩先生更比一般人痛心疾首。年逾古稀的王昭藩老先生说,恐怖分子选择撞击的楼层,正是整栋建筑最脆弱的地方,这证明恐怖分子的确是经过精密策划的。回想当初在设计大楼时,设计师们制作了一个模型,都高到了天花板上。当时曾有一位美国年轻人不经意地开玩笑说,这么高的楼,别让飞机给撞了。

想都没想到,竟然会让他不幸而言中。王昭藩说,当初设计时,其实也考虑到耐撞力。只是没想到恐怖分子竟然用大型客机往上撞,而且对高楼很有研究,不但知道钢架遇到热会垮掉,并且知道整栋大楼最脆弱的地方就在上半部,连撞击的楼层也都计算好了。

诚然,长期以来,太多的人所关注、所赞美、所效仿的是高楼的辉煌,以及它所象征的权力、财富与荣耀,对于高层建筑的脆弱的一面,恰恰是被人忽视或忌讳提及的。“9·11”事件证明,对于超高建筑来说,突发事件的“杀伤力”远远高于一般建筑。超过300米的超高层建筑,可能容纳数万人,若发生事故,人员疏散极其困难。据记载,纽约世贸中心早在1993年爆炸事件中,近1万人花了9个小时才将楼内办公的10万人营救出来。“9·11”这一天,当美国宇航员在地球轨道的太空上看见从纽约曼哈顿冒起了滚滚浓烟之时,不禁对地球的脆弱黯然神伤。

投资巨大,维护费用高也是超高建筑必须面对的现实。上海金茂大厦,一直是上海人乃至国人的骄傲,但它的困惑和问题却鲜为人知:这座420.5米高的建筑,建造投资巨大,当年几乎达到了2万元一平方米,而日常管理维护费更像一个无底洞,每天要“吞”进100多万人民币。如果摩天大楼的使用寿命以65年计算,后者费用可以达到前者的3倍,无怪乎建筑界有人说,高度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已经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

或许人类一开始就崇尚高度,这大概与祈望上天有关。恐怖的美国“9·11”带走了数千的无辜生灵,这场摩天大楼的梦魇缠绕着全世界都市人脆弱的心。然而,牛仔脾气盛的美国官员不甘心作为精神象征的地标建筑物毁在恐怖分子手中,他们一定要让世贸中心重新站起来。“9·11”袭美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之庞大,不亚于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即便发誓将世贸中心再次矗立,不让自由女神独自神伤,以恢复往日的荣光,但遭劫后的原地基是否脆弱不堪,无法让人不质疑。

偌若每个城市都争奇“世界第一高楼”这一殊荣而新建超级塔楼,其恶果无法让人想象。曾传言摩天大楼设计师哈维尔·皮奥斯甚至已经为日本设计出高达1,228米摩天大楼,使之成为一座“垂直城市”,搭电梯有点儿坐大巴的味道。我们可以相信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过还请听听德意志银行证券分析师劳伦斯的研究发现:摩天大楼的崛起往往是经济萧条的征兆。比如随着纽约伍尔斯大厦、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的崛起,美国出现了“30年代经济大萧条”;随着吉隆坡双塔大厦的崛起,亚洲出现了“金融风暴”。据悉,劳伦斯先生还编出了一套“摩天大楼指数”,可用来测试经济景气指数。看来或许有点灵验,当年“9·11”事件的冲击波便不仅令全球经济与股市受挫,也使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进程发生着变化。如真的如此神,看来作为工业经济时代产物的摩天大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理应成为文物。超高层建筑绝不是人文科学与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或载体,在社会经济和建筑潮流正在转向的新世纪,我们还盲目地去模仿、追捧这一陈旧的时尚、这一代表20世纪的建筑成就,实非明智之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既不应这么奢侈,也冒不起那个险。

面对目前中国大型城市追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现状,不少业界专家忧心忡忡。的确,高层建筑不适合发展,把高层建筑看成城市发展的标志是错误的,特别是还要互相竞争;高层建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绩,但高层建筑并不代表城市的发展方向。

都市的脆弱,折射出人类现代文明的脆弱。21世纪的建筑强调的是绿色、节能、环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技术角度讲,建造摩天大楼不成问题,但支撑它的运转是一件高投入、高风险的事情,一旦超出城市所能承受的范围,它的存在将是一个悲哀。事实上,世界上公认的最美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拒绝摩天大楼的奢华,而着意发展自己的传统与特色、追求文化与艺术情调,注重保持环境的优美与协调。

“摩天时代”该结束了!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杂志2008年第4期)

 

公地APP已正式上线!可在线阅读《现代物业》最新杂志,同时使用在线知识社区、参与沙龙研讨、自助知识学习……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及腾讯应用宝均可下载体验。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下载公地APP。】

或点击以下链接进行下载:http://dwz.cn/662k51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