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技能比赛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向

当前技能比赛在各高职院校受到普遍重视,将其作为激励职业院校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纳入到常规教学活动中,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本领、切磋技艺的平台。学院通过举办技能比赛,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传达出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理念。技能比赛中,竞赛项目一般都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突出了校际合作、团队合作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化工业、经济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但是,学生在技能比赛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的欠缺,也越来越引起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关注。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要符合高职教育对学生技能、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的要求。

江苏科技大学的学生们正在进行车工操作技能比赛,图片来源:谭海波/摄

一、重视研究高职教育模式转型

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由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转向就业导向模式,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技能比赛已成为高职院校常规的一项教学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给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方向。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结合两个问题:

1、突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

技能比赛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复合度也高,突出了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要求。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由过去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能力发展。教学中突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特色。如在一堂“创新教育”课上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感悟教学的尝试:教师首先把教学移到课堂之外,以探究学院“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实施现状,即发掘“人性化”的校园为主题内容进行调研。全班分为十四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程结束前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在学生的分工合作下,调查实践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从反馈回来的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素质。通过大家动手,动脑,集体合作学习,大家有意识地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从正、反两面发现了校园里有关 “人性化”措施,并能提出质疑,敢于解决自己未曾接触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许多方案及可行性建议。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感受、感悟,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教法的改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人才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和认识领域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创新创业能力是在后天学习实践中获得的,如有事业心、责任感、机会识别能力以及敢于冒险、充满激情、智慧创意,都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本领。如果不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室内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讲授,显然无法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这一模式在院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与此相适应,公共基础课教学应注重在新模式下的深度改革。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依据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职业院校的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能力本位,注重技能培养,以实现岗位目标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细化教学环节,即每一模块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讲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讲,采用什么方法讲。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性教学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例如,“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教师在讲“我国改革开放”内容时,布置实践调查作业:调查一至二个家庭三十年来居住条件的变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住房条件的几个专项内容(面积大小、房屋结构、家电使用等),通过走亲访友进行实际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总结,最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发现的过程中感知,感知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因为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但要进行实践设计、调查研究、收集与整理资料,还要在社会中与各种人打交道,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关系的处理过程,也就是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实践教学不是书本理论的简单补充或延伸,也不是一个学生接受老师指导的被动吸收过程,而是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组织完成的协调过程。它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体验和运用,还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并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既要做事又要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丰富了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并在实践体验中一步一步地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牢固树立无私奉献社会的崇高意识,并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精神力量,学生的品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计要适应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的高职学生都经过了高考之战,艰苦的高考复习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灌输式、接受式的学习根深蒂固。而在高职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教学活动的特征是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指向专业性,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性,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公共基础课大都在一年级开设,因此,指导学生自觉地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改变中学学习的定势心理,逐步形成高效率的学习策略。例如,在设计《计算机数学基础》课“命题公式与公式等值”这节教学内容时,教师用协作式学习模式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步分配共同的学习任务——将本小结中的基本概念命题变元、真值表、公式等值、等值演算通过讨论理解掌握;然后分三组同学,分别解决构造真值表、证明等值式、进行等值演算三个问题,最后由教师通过实例板演归纳。在小组协作活动中每个学生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方法和信息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和其他两组同学共享。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相互促进的“盟友”,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三、课型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的,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对应不同的课型,并依此设计课型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常采用交流课型,它具有实践性特征,学生参与度也高,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财经应用文》课“计划的写作方法”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对计划的熟悉程度,要求每个学生先写一个《某某同学的12月份个人消费计划》,再阅读例文《某某超市2006年销售计划》,然后结合例文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计划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计划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计划的正文由哪几部分构成。在每一个问题的讨论中,教师指导学生把感性得到的知识点,上升为教授要点,让学生比较后找出自已写的消费计划与本篇例文在内容安排、结构上的差异,最后完善《某某同学的12月份个人消费计划》。通过教学加强了学生的知识技能(计划的阅读、写作技能)、学习能力(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通过表现性教学评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学生学习态度欠认真,但表现欲强,在教师引导下能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接纳新知识,较好地配合教师教学进程)的培养,借助形象思维活动完成对语言的分析。这种有益的尝试,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探索。

又比如《公关礼仪》课程的“礼仪与修养”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第一步,案例——学生分析问题。第二步,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第三步,体验——学生合作交流。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整个教学采用对话方式,通过对话,学生不断反思、感悟、修正自我。整个教学步骤的实施使学生最终总结出: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

上述两个实例中,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教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语言的再创造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批判反思意识,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等综合素质。

(原载于《现代物业》2008年第10期/总第97期)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