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的教学创新
“绿城班”、“南都班”、“耀江班”……把班级冠以企业的名称,足见一个学校坚持面对企业办学的决心。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系,至今共计招生452人,已毕业三届累计235人,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2003届首届高职生,就业率达95%以上。在2003年5-7月,曾出现过15个物业公司来我院招聘物管学生,有的学生同时被几个公司选中的争抢现象。综合我院物管专业十年来的发展成果,我们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新的办学模式,并且接受了实践的检验。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隅
确立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深圳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经过对深圳房地产职工大学,深圳市电子科技成人中等专科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查,我们认为深圳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理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这样做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能以服务取胜,有利于树立企业品牌;缺点是:物业人员不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且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
上海模式:以技能为中心。上海一些有理工背景的院校,如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房地局合作创设的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房地产分院的物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现代化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要求掌握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这样的课程设置明显体现了培养学生技能的思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缺点是:物业管理人员的眼界放不开,难以胜任战略性的管理工作,不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与长远发展。
杭州物业管理行业的情况是数量多、规模小、企业发展趋同化,企业运作方法雷同,低水平、重复型的产业队伍大量涌现,运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大部分物业公司其背后都有房地产企业做后盾。
物业管理行业要健康独立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市场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物业管理企业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汲取深、沪两地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实际,我们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模式”。我们认为,今后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主流是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为导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创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最优化的资源组合,提高物业的增值潜力,产生高品质、高水准的产品服务,从而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以培养模式决定课程设置
既然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我们就必须全力打造经营型物业管理人才,我们的职业岗位定位是物业管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即小区主任或项目经理。
按照这样一个培养物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定位,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仅照顾到物业管理的产品就是服务这一特点,对学生必要的服务技能,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口头表达能力,与业主沟通的能力等决不忽视,更要考虑的是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具备一般服务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形成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一开始我们对物业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确定了三大模块,即工民建知识、房地产知识和物业管理知识。其用意是围绕房子如何建、如何卖、如何管这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三个环节面面俱到,多而全,各门课程蜻蜓点水,不痒不痛。特别是对工民建知识涉及到高数、力学等工科课程,对于文财类考生,既缺乏基础,又不实用。我们及时做了较大调整,砍掉了工程概论、建筑力学这样一些课程,加强了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为培养经营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实践证明,调整后的教学计划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企结合、优势互补
几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摸索了一条校企联合,请进来、走出去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一大特色。
通过对杭州市物业管理现状和杭州市对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我们比较多地接触到了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三年前,工商系主任吴光超副教授与浙江绿城物业公司总经理李海荣(全国物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有一段值得回忆的谈话:
李:杭州的物管业发展很快,但物管人才跟不上。
吴:我负责给你培养人才。
李: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企业派不上用场。
吴:我请你去给我们培养行不行?
李:我们可登不了大学讲台,在单位搞搞培训是可以的。
吴:我们可不可以转变一下观念呢?
李:如何转变?
吴:我请你做我们物业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干什么的?
吴:总的说是为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把关,具体地讲,是为我们提供第一线的信息,参与研讨人才培养模式,参与修订教学计划等等。
李:物业管理人才仅靠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来的。
吴:对!我们还要建立实训基地,把学生拉出去,与企业零距离。
李:我们绿城愿意成为育英的实训基地,前提是我们要优先挑选毕业生。
吴:一言为定!
简短而富有成效的一次谈话,迈开了我们与企业结合的第一步。紧接着,在杭州市房管局物业监理处的支持下,杭州一批有实力的物业公司为了挑选优秀毕业生,先后来到学院考察并签订实习实训协议书。在接下来的几年间,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如下的成果:
一是组建了一支专业性强、在杭州物管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名单如下:
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反复讨论人才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和职业岗位定位,研究实习实践等重大问题。在座谈会上专家们带着来自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和实践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论证,最后达成共识。
二是建立了一个校内实训基地,二十余家校外实训基地。本校学生公寓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总占地面积为80亩,包括学生宿舍楼7幢,建筑面积33,621平方米,食堂大楼1幢,共3层,第一层和第二层为学生食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第三层为学生课外活动室,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露天活动场所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含篮球场、排球场各两个。为了保证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平时的实训,2001年3月学院正式将学生公寓命名为育桂公寓,由物业管理教研室负责日常维护管理,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每学期实习两周,进行校内实训。让学生从基础做起,培养物业管理概念,培养专业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然而,校内实训品种单一,内容简单,远远满足不了该专业的需求。为了培养合格职业人,还必须走向社会、走向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在杭州市政府房管局物业监理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后与多个物业管理公司建立联系,并与下列各家单位形成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将其作为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见下表)。
物业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这些公司囊括了杭州市最主要的物业公司,涵盖了写字楼、商铺、酒店、住宅区、别墅等各类物业品种,内容丰富,涉及到的具体业务广泛。这不仅充分满足了学生各类物业的实习实训需要,也为许多专业课程提供了现场教学的场地。
三是订单培养。我院与浙江绿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创办“绿城物管班”,专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2004年上学期,我们首次在01级毕业班中设立“绿城班”,共招收30位毕业生(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主体),结业后经过双向选择,共有17位学生被绿城公司录用。2004年下学期,双方联合招收的04级“绿城物管班”正式开班,共招收54位新生,绿城物管公司将每年为该班提供“绿城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全部由绿城安排工作。同时,在02级毕业生中设立“绿城班”的工作也正在进行。随后我们又陆续与耀江、南都、怡华、高盛、大家等物业公司进行深层紧密型的合作,在04级“绿城班”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与耀江的合作,有了“耀江班”。至此,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之路——“订单班”培养模式。在此后的05、06和07级分别完成了“绿城班”、“南都班”、“耀江班”、“怡华班”、“高盛班”和“大家班”的挂牌,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招聘的紧密结合,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达到了学生、学院、企业三方的“三赢”。
更新教学手段
剔除各项课程陈旧的内容,努力寻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加大《物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减少定性内容偏多的章节,增加定量运算;在《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中,增加除居住类物业以外其他物业类型(写字楼、综合楼、公用物业等)的实务操作内容。对《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理论讲课与课程设计交叉进行,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物业管理招标书和投标书的制作,并通过现场答辩;《物业管理法规》课程则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判断能力,在熟悉相关法规的同时,突出本专业的区域性,强化对地方法规的学习和认识。
另外,根据学院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学院事业发展规划,自建和与物管理公司共建物业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较逼真的模拟实习环境;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占领制高点
学院于2003年9月22日正式成立了浙江省首家物业管理研究所,通过研究所汇集了一大批物业管理界的精英,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开始走上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物业管理研究所机构:
所长:
吴光超 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副所长:
邓如山 讲师
研究人员:
鲁 杨 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
阳淑瑗 物业建筑技术教师
兼职研究员:
何师柱 杭州市房管局物业监理处处长
计国平 杭州市物价局事业收费处处长
李海荣 浙江绿城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吴大耀 杭州三瑞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韩 芳 浙江南都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陈家豪 浙江耀江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我院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号召“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指明了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物业管理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大,进入物业管理的物业规模种类也将增多。随之而来,将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物业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自1998年我院率先在浙江省开设物业管理专业以来,目前在杭高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不足五所,每年毕业生不超过400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院仍将继续开拓创新,把物业管理专业办成我院的品牌专业,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共同打造“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服务!
(原载于《现代物业》2009年第5期/总第115期)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