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内涵之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也一直强调要进行教育改革,要推进全民教育的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升学率越来越高,可是高升学率背后却并未培养出多少世界知名的专家,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位从事教育、关心教育的人来思考和重视。
近年来,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呼声愈来愈大,把它作为追求目标的高校也渐渐多起来。同样属于高等教育的高职教育“该不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及如何走的问题,已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对高职教育管理者而言,更是不能回避了。
笔者既不是高职教育领导者,也不是研究者,由于水平、学识、经验的有限,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但是因为还在教育工作者这个行列,又不能不去思考,越思越不得其解,这就是本文的缘起。
困惑之一: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目前虽然有多种多样表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已形成共识。有专家指出,所谓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校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师资、学风等方面的特色。”笔者以为,关键的关键是体现教育的本质,育出一代比一代更强更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像现在单纯以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经济收入高低来衡量学生;以学校规模是否够大、校舍是否豪华等来衡量学校。
这些年,大学的扩招无疑是一种“外延式发展”。扩招的后果,大家有目共睹。大学生质量的下降也是大家极其关注、痛心又不能否认的事实。
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曾指出:“倘若美国高等教育沉缅于不求进取的状态,倘若允许追求高校文凭而不学习,那么各级教育都会深受其害。” 这种状况在我们国家恐怕早已存在而且比较普遍。特别是单纯追求文凭是某时期实际政策导向之时,单纯强调文凭不但企业如此,机关也是一样,滥发文凭的学校自然不鲜见了。
不仅各级教育深受其害,深受其害者更有下一代、社会、国家……
困惑之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既然“内涵”指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又让人困惑不已,也许是我这种门外汉才会发出的“ABC式”的疑问。
顾名思义:教育是教书育人,《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1)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2)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本文称的“教育”显然指第(1)种含义。
《辞源》的解释是这样:“教诲培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显然,教诲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它是一个长过程。
先贤们在《礼记·学记》中曾对教诲育人有过具体描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是谓大成。”然后才能“化民成俗”。通过教育过程学生最终应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独立人格,且不会轻易地改变,才算大成,然后方能投身社会,并指出这就是“大学之道”。“道”者,本质也,规律也。
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本质的表述。虽然表述的语言方式有不同,但是对教育应培养下一代人具有独立人格,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和相应能力,从而服务社会、振导社会这一本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小学中学“应试”是主要目的;大学生本应多利用图书馆和其他条件吸收广泛知识并融会贯通,增强创新能力,可高考后进入大学反成了该“歇一口气”的时候。
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无可厚非,但单纯地以就业率为考核重要指标又会导致弄虚作假、为就业而就业等不良倾向出现。有的高职学校的标语写着“就业成就人生”,你怎么看?这跟“细节决定成败”有点异曲同工,如果战略决策上是错的,细节做得很好也能成功吗?
困惑之三:高职院校为什么只能录取高考成绩低分数段的学生?
教育是一个过程,学生、教师、校园是必不可缺的要素,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主体之一的学生的情况又是如何?
对职业教育缺乏研究的我们,只能凭一知半解来观察社会现象。心里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高职院校只能录取高考成绩低分数段的学生?不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创造还是借鉴国外的经验?也不知道是因为高职院校定位,与科研型的普通高校相比,对高中阶段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本来就可以低一些还是社会对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基础素质的要求可以低一些?
以物业管理专业而论,现阶段不少人还把它视为“守守门,扫扫地”,确实用不着有很高的文化就能入业。可是部分物业管理企业今天已经拥有上万员工,年产值不乏上亿;许多的科技新成果运用于建筑,智能化程度愈来愈高,其管理者、技术人才恐怕就不是文化素质低的人所能胜任的吧!可现在只能录取总分不高的学生就读,怎么去培养他达到高水平呢?虽然仅凭考试成绩不能判定学生素质低,可文理交叉的物业管理专业,没有相当的数理化基础,学习肯定会困难。
或许以为高技能、高水平的人员可以由普通高校输送,职业院校不必担忧。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需要的人员单靠普通高校肯定不行,目前拥有人员最多的建筑、交通、服务行业,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恐怕只能占一小部分,其余多为高职院校、成教、自考、函授等毕业生。
据说,欧洲有的国家并不以分数的高低来划分学生读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学院,更重视学生本人的志愿和爱好,不知这是不是真实的、普遍的。不管怎样,高职学院也需要高素质的考生报读,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困惑之四:何谓“双师型”教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名师出高徒,有资料称,美国92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48位曾在前辈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学习研究;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实验室汤姆逊教授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17位。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根本,质量的提高必然要求高质量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更必须拥有“双师型”教师讲授专业课程。
何谓“双师型”教师?有一种说法,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又评上经济师、工程师等技术职称的即是。笔者以为这是从形式上要求,实质上需要他们一方面应当懂得教育的本质,掌握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教导学生;另一方面应当是具备本专业实际的操作能力,能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技能,在社会活动(含生产活动)中独立地、负责地担负起中职及以上职称应担当的任务。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至少能承担项目经理的职责,并有过相当的经历才适合。如果仅仅有理论知识,并无实践体验,即使偶尔也到企业实习、调研,恐怕还得补补较长的全面的顶岗经历。笔者的认识可能过于极端,然而职业教育的实践已多次证明,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学效果的确优于仅仅有理论知识或仅仅有实践经验者。
困惑之五:如何建设骨干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还必须拥有一支有特色的骨干师资队伍。所谓“特色”,有的研究者是这样说的,高等院校“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各领风骚,突出个性化发展观念,根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和行业的特色,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大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形成本校个性化指导思想。”学院选择培养师资,就应以学院的“个性化”为指针,形成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但仅有“特色”还不够,我们理想的师资队伍特别是骨干师资队伍,还希望它是老中青结合。既有领军者,又有后继者,以学院的发展为己任,相对稳定,使学院的特色能不断地突出,愈“专”愈“精”,且长久传承,这样才谈得上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逐渐改变学院“千人一面”现状。
提出此问题是鉴于目前高校,特别是民营性质的高职院校存在着为节省教学成本,较多地聘用退休教师和刚毕业学生的现状。退休的老师教学水平毋庸置疑,但在校时间毕竟有限;刚毕业的学生往往流动性大,因此急需有一批中年教师为中坚,与老年、青年教师组成骨干师资力量。这必然要增大教育成本,投资者难免要权衡之后才作出选择。
前些年,我们曾陆续聘请了企业界有一定理论造诣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总裁、高级工程师,并通过多种途径组织他们参加教学科研及培训,由他们承担专业课讲授,学生获益匪浅,确实解决了专业课师资缺乏的问题。但他们只能兼职教学,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如要聘为专职教师难度很大。因为国内目前行业之间工资水平差距太悬殊。一般情况下,企业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高于教师的水平。人们选择职业虽不仅以工资高低为依据,然而工资水平必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育社会人才的人,发达国家的薪酬都不低;过去我国教师与其他行业相比,工资差距也没有当今这么大。怎样才能缩小以上差距,令人困惑。
更难觅的是“人师”。他们是骨干师资队伍的脊梁骨。古语早已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觅。”这类老师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教学来影响学生。教育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活动,是“教”与“悟”的统一。教师如果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学生“悟”出来的是“伪君子”,会从心底里排斥这种“教”。只有知行统一,又善于循序善诱的才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是不是陈词老调?近两年来有的人已经把“教师”标准搅得很混淆。诸如会讲课的人属于教师金字塔塔底的最低一层,要会找项目、找资金、开高级轿车的,才配在金字塔的塔尖;而学生打心眼里佩服的一些老师,评职称却困难重重……社会不良之风气、拜金主义的盛行等,正污染高校校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广岛大学尤本章教授说得好:“若以盈利为目的,就是大学的自杀行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育促进对学习者的援助,培养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学问发展的人才。”
怎样才能改变我们校园的乱状,我们很困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肯定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该纲要预期“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欲将预期变成现实,高等教育(含职业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愿意为之贡献微薄的力量。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