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建设面面观
2016年,我有机会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在这里,我有幸将美国社区建设的一些经验、具体做法,以及对我的启示和大家分享。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美国社区建设:一是背景和历程,二是主要特征,三是美国城市芝加哥进行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具体做法。
美国社区建设的背景和历程
任何社区建设的主题肯定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回应。从19世纪中后期德国社会学家汤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起到20世纪中后期,我将美国社区建设归纳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的中后期。美国社区建设的主题主要是解决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后所产生的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不公加剧等问题。不过,此时的社区建设还停留在社会层面,并没有纳入国家政策和体系层面。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后。因战争摧残,城市百废待兴,社区房屋待建,政府已经试图介入城市设施财政,所以此时的社区建设开始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单元。
第三阶段,20世纪中后期(这是我认为很重要,也是和目前中国社区建设比较相似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兴起,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权力下放,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而到了80年代,因为美国是个移民社会,且不同种族和族裔的移民因信仰不同等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社群主义形成。它强调个体和社群建立关系、权利和义务,以及强调公民权利、公民身份和公民责任。所以,在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两种意识的影响之下,美国社区建设也会有不同的主题,常见的有社区户权、邻里关系、社区照顾等,大家对此也可能会更加关注一些。
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社区建设的不同主题,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问题,正如“得什么病开什么药”,这是一种政策选择。
以上是我对美国社区建设的背景和历程的简单归纳。
美国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美国的标签是“自由平等”。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托克维尔在美国待了9个月,写出了《论美国的民主》。美国的自由精神可能对他们社区建设的影响非常大。在我看来,在美国社区建设方面,“自由”体现在限制政府的权力、保证公民权利的做法上。所以,我认为美国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相对完善
在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方面,美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国家和社区服务合作条例》等。
政策支持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健全
我认为政策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资金、人才、技术,并且在资源整合、功能集成、质量标准、资金分配、监督控制、项目评估、能力合作,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当完备。深圳市的社区治理做法可能与此类似,已经算是走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前面了。
强调社群之间、人人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以及文化认同感
根据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期一年的访学经历,我认为美国社区是一个真正的生活共同体,强调的是社群之间、人人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以及文化认同感。
之前,我实地观察过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这是中北部偏东的一个州。它有一个荷兰小镇,把荷兰的生活、典型元素、特色东西基本上都搬了过来。我认为,这个荷兰小镇一方面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或者文化要素,一方面也融入了美国生活,两者丝毫不冲突。
公众的参与机制和表达渠道比较成熟
在美国社区建设中,公众可以通过社区会议、社区听证会、资源服务等方式把自己的利益诉求传达给社区、社区委员会、(共有产权业主)董事会,抑或是政府。
“社区会议”的英文是“Let dialogue with Community”,直译成中文就是“社区对话会”。顾名思义,就是对于社区里任何事,大家可以相互对话。这可能是片区居民参与的,范围比较小。
“社区听证会议”的英文是“Public hearing”,直译是“公共听证会”,这是城市决策当中非常重要的必经程序,比如办学校因涉及周边区域就需要召开公共听证会,怎么分社区的钱也必须要召开社区公共听证会。我有一个亲身经历:一个社区要把一所小学改建成高中。如果要改建的话,可能存在一定的利害冲突关系。所以,该社区进行了多次社区听证会议,我也连续跟进4场。在会议上,我看到下至8岁的小孩,上至80岁的老人,每个与会者都到台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保留这所小学”“为什么要改建高中”……不过,社区听证会议不一定会形成拍板赞成的决策。
公众有充分的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见美国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和表达渠道确实比较成熟。
NGO(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建设当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地NGO和政府的边界还是很清晰的。举个例子,之前,我去采访一家NGO的工作人员,得知如果政府想要向NGO捐助或者捐款,他们会明确拒绝。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NGO为了保持比较相对的独立性,在做一些事情,或者是要表达一些意愿的时候不会受政府的左右和支配。我认为这点很重要,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系。
以上是我从整体上归纳的美国社区建设的特点。
芝加哥进行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做法
芝加哥社区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在本土化基础之上进行的国际化,以芝加哥中国城的建设为例。芝加哥中国城的建设一是保留了中国特有元素。这属于文化方面的,或者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比如礼义廉耻。二是文化建设,例如建立公共图书馆。(编者注:社区中心的标志——芝加哥公共图书馆中国城分馆,其内部有许多中国元素。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和了解中国文化、习俗和各种实物,也有能查询丰富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和资料。)面对一些纪念性意义的东西,我有一些想法,一是以本土化为基础的国际化建设在社会融合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做法,二是建设的主体和主导之间的界限。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7年12期/总第410期
(责任编辑:admin)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