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社区发展新模式:崇州与雅安两地实践
前言: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五个基本要素
社区作为社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单元,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社会的“一元化”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主体多元化的需要。在城市中,通过单位制连接起来的居民守望互助的常态逐渐瓦解。尤其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行下,社区居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异质化”愈演愈烈,社区居民邻里文化不强,社区归属感很弱,社区事务参与程度低,这些因素导致社区行政属性日益突出,而邻里属性日益淡化;在农村,由于搬迁、外出打工、外来文化影响等因素,农村社区原有的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的稳定联结也日渐脆弱。基于此,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社区建设或者叫做社区营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展目标或发展模式。笔者长期从事于社区治理研究工作,认为社区建设或社区营造的目标应当是建设“公共社区”,让社区成为真正的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
基于“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理念,公共社区包含五个基本要素:公共资源、公共组织、公共机制、公共服务和公共意识。公共资源包括社区的人员、财产、物品,乃至社区的一草一木。公共组织是社区内为了运用公共资源和处理共同议题而成立的、面向社区所有人员开放的机构。公共机制是社区公共组织为了激励社区居民持续运用公共资源,采取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而制定的相关制度规定。公共服务是为了社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的集体行动。公共意识是认识到社区的公共属性并愿意为社区公共利益采取行动的一种理性自觉。
社会组织推动公共社区建立的五大步骤
建设“公共社区”,就是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建立机制,引导激励以社区公共组织为主的多元主体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并培养社区居民公共意识的过程。
一是“链资源”。公共社区建设首要在于广泛充分地整合资金、人力、物资等资源并建立资源库,以为公共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这既包括整合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社区自组织等社区内部资源,也包括链接政府、企业、高校、媒体、社会组织等社区外部资源。
二是建组织。通过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生活需求等不同因素,将具有共同理念的人凝聚起来,从而组成相应的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的小组或队伍,如环保小组、文化小组、议事会等,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途径和渠道。
三是创机制。创建社区公共组织之后,需要发动居民共同制订公共机制来确保公共组织能够持续良好地运转。公共机制主要包含组织架构、人员分工、功能定位等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参与制度、互动制度等外在规定两部分。
四是优服务。建立公共社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区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并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服务力度。服务内容包括社工对社区居民提供的专业服务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服务。
五是倡文化。在服务的同时,通过服务学习教育、宣传实践,在接受服务的社区居民中传递公共意识,在组建的互助队伍中深化公共意识,并提升整个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加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链资源”—“建组织”—“创机制”—“优服务”—“倡文化”五大步骤是社会组织推动公共社区建立的主要过程,其中任何一个步骤都不可或缺。通过这五个步骤,才能实现在社区中集聚资源、建立平台、创设机制、优化服务、倡导意识,最终促进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从而打造公共社区。
“公共社区”实践案例一:崇州市“新荷人家”农村家庭发展项目案例
项目背景
在城镇化过程中,四川省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荷风水村”农民集中安置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打造成了一个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村。集中居住后,荷风水村社区的居民失去了土地,离开了熟悉的居住环境。“小半径”的熟人社会转变为互动较少的楼栋居住,大家感觉周围的一切变得陌生,小区不像老村庄那样富含文化底蕴和历史,乡土人情也在逐渐改变和丢失。入住三年多,很多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始终未建立。2014年4月,崇州市民政局引入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新荷人家”农村家庭发展项目(简称“新荷项目”)。新荷项目依托荷风水村的现代生态旅游观光村的优势,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出发,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破解农集社区治理难题,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荷风水村公约墙落成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公共服务为基础,以居民能力培养和发挥为基点,引导居民参与设计社区的愿景,制订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秩序,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社区文化,培养和内化“社区是大家的”公共意识,构建具有共同记忆、共同文化、令居民有强烈归属感的“公共社区”。
第一,以公共服务唤醒公共意识。项目通过三个层面的公共服务,逐步唤醒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和整体意识。
(一)为小家庭增能,建立家庭与社区的互动意识。社会工作站定期开展亲子主题活动,增进家长与儿童的相互交流,例如“交换童年”家庭体育赛等;同时,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开设“小蜜蜂乐园”等常规服务,主要是为社区儿童提供玩具、图书、画笔等物品,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并通过选出“蜜蜂王”,让小朋友自主管理“小蜜蜂乐园”,提高小朋友的自我服务能力。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亲子活动,引导家庭融入社区,家庭与社区间有了初步的互动与交流。
(二)促进邻里互动,完善社区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探寻社区的历史文化,增进居民间的沟通交流。如“我家有个秘密宝贝”暨旧物生命故事和旧物改造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居民讲述家中旧物的故事,展现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社区的历史文化,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
(三)培育社区自治组织,营造互助文化。社会工作站入驻后,了解到社区以前有一支群众自发组织的舞蹈队,没有队名,也没有固定的成员。社会工作者一一走访舞蹈队成员,帮助她们正式组建了“新荷人家”舞蹈队。如今,舞蹈队成为社区活动的文艺骨干,不仅在社区里面带领居民排练舞蹈,还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代表社区参加村级、镇级舞蹈比赛。项目还在社区孵化了“我是小领袖”志愿者团队,为社区老人提供探访服务,在社区中倡导环保和志愿服务精神。
通过以上三大板块的公共服务,新荷项目满足了不同群体对于新社区生活的需要,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提高,社区整体意识逐渐形成,社区融入感得以提升。
第二,形成公约文化,增强自我服务意识。社会工作者帮助居民共同制订社区发展规划,形成社区公约文化,盘活社区资源,实现居民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随着社区公共意识的形成,居民们开始思考自我与社区的共同发展。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和引导下,居民提出了制订社区公约和社区十年发展规划的想法。社会工作者组织居民召开了社区居民大会,并通过一对一访谈、头脑风暴等方式征集居民意见,九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荷风水村大家庭公约”,一共19条,内容既包括了传统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也包含了现代社会遵纪守法的法理要求。社区公约不仅是社区未来的发展愿景,也是社区居民共同倡导的社区文化。
制订公约后,居民决定修建一面公约墙。社会工作者链接了政府、辖区内的企业等资源,从公约墙的选址,到制订设计稿,到筹款,直至组织人力物力修建,社会工作者为居民提供了全程服务和帮助。制订公约、修建公约墙是荷风水村居民团结起来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荷风水村社区居民共同发展的一次行动。
项目还通过开展“社区一堂课,人人是专家”系列活动,整合资源,搭建居民展示才能的平台,增强居民自我服务的能力。以优势视角为指导,社会工作者通过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职业和特长,建立社区人才资源宝库,并根据社区需求,找到所需人才,以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通过居民或社工的直接邀请,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第三,培养社区居民领袖,形成公共事务解决机制。社区的公共需求由社区居民向社会工作者或业主委员会委员或物业管理人员提出;最终由社工站汇总和核实,组织利益相关方通过会议协商解决。经历三年的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议事品牌——“家庭夜话”。根据事务的不同性质,分为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由社会工作者作为组织者,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中心、居民代表开展三方会议,主要回应居民提出的日常性公共事务,如广场椅子的维修等公共设施维护、腊八节等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另一种是全体居民大会,主要解决社区发展规划等重大事件。在会议过程中,协商解决方案,最终由全村筹资修建公约墙的剩余资金来提供资金保障;社区“专家”志愿参与,共同行动解决;社会工作者公示成果,业主委员会的财务代表公示财务使用情况。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有意识引导来培养社区人才,以参与式会议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在2016年-2017年期间,“家庭夜话”共计解决和落实了12件公共事务,包括社区文化活动的举办、社区公共设施的完善、社区儿童的发展需要、社区老人照顾等方面实事,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赞扬。
项目成效
通过各类服务的开展,项目的主要成效有以下三方面:
一、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居民多元需求得到满足。在项目的孵化下,目前荷风水村有了舞蹈队、“家味”合作社、少儿合唱团、“我是小领袖”志愿者团队等多个满足居民文化娱乐、创业发展等不同需求的社会组织。同时,崇州市群团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也开始落户社区,为社区居民等提供服务。
二、社区公共议事机制有效运转,居民主人翁意识提升。在项目实施的3年中,社会工作者组织社区居民召开了近百次居民会议,共协商解决社区公共事务40余件。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增强了,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居民与社区共同发展。3年以来,社区居民一起畅想社区未来的发展蓝图,形成荷风水村大家庭公约,居民的关注焦点逐渐从自我转变到自我与社区的互动;共同努力筹资,修建大家庭公约墙,居民的行动能力得到提升;提意见、协商议事,共同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社区凝聚力得到提升,公共意识进一步内化。
居民的行动力,让政府、企业等单位逐渐相信居民的能力,看见了社区发展的希望,愿意将资源投放给居民,支持社区发展。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共停车场修建成功,暴晒的小吃摊位改造成为可遮风避雨的小吃长廊,社区生态旅游承载量提升,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家味”合作社发展空间扩大,居民居家就业落实,自我价值得到提升。腊八节、荷塘音乐节,传统与现代文化节日精彩纷呈,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区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不断增强。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发展对自己生活带来的良好变化,强化了自我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同步意识,意识到自我发展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的,实现了社区生活共同体的重构。
“公共社区”实践案例二:雅安市雨城区“雨城五星·公共中里”社区治理案例
2014年,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光华社工)在雅安市雨城区开展社区治理示范项目“雨城五星·公共中里”。示范村项目在雅安市雨城区上坝路、土桥、余家、南二路及中里五个社区开展,希望通过公意识、公空间、公平台三步建立/培育社区组织、建立文化体系、诚信体制、建设智慧社区,从而打造一个具有公意识的和谐社区。每一个站点都各有特色。其中在中里镇的服务中,光华社工首先争取了雅安市群团组织社会发展中心、中里镇政府及各村村委的支持,激活原有服务平台,培育新的社区组织,建立社会志愿组织,实现社工专业服务、政府便民服务、居民自组织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依托社区综合活动中心的场馆服务,围绕文化娱乐、社会诚信、智慧社区等开展多样活动。
中里镇的妇女在采摘茶叶
在这样的策略指导下,光华社工整合了中里镇的各项资源。中里镇当前男子大部分外出打工,妇女承担大部分的劳作及照顾老人、儿童等工作。中里经济支柱性产业为茶叶、猕猴桃等非常具有季节性的经济作物,妇女们在农闲时期望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和需求,光华社工在中里镇七个村建立了十余支妇女舞蹈队,激发妇女兴趣,促进妇女之间的交流与联结,并鼓励她们共同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同时抓住学校、老年协会等资源,促进中里镇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推动他们在社区公共事务上的参与。
张沟村春风文艺队挂牌仪式
经过两年多的服务,大部分队伍有了自己的一套组织构架和活动机制,也出现了不少社区领头人。特别是中里镇张沟村春风文艺队,2015年在光华社工的支持下成立时,仅仅是一群喜欢跳广场舞的妇女集合在一起学习练习,并共同参与表演、比赛的组织。随着社工的不断介入引导,带领其共同在张沟村开展服务活动,她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本社区的弱势群体、环境卫生、精神文化生活等公共事务,并开始独立开展一些如慰问孤寡老人、上门为残疾人服务、共同清洁村庄等较为简单的服务。此时,光华社工抓住机会,为张沟村春风文艺队的成员提供如电脑技术、团队建设等培训以支持其增强能力,提升其公共意识,并形成团队内在的机制,推动其由兴趣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变,使其更有意愿和能力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与此同时,光华社工通过各种渠道协助其链接外界资源,争取到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幸福家园”项目的支持,并取得当地村委的支持及村民的拥护,在张沟村修建文化活动室。这是一个完全由当地社区组织挑头,申请经费,组织村民筹款、投工投劳修建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后期也将由春风文艺队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室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到活动室的修建中
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春风文艺队成员从最初的内部讨论,到邀请村委及村民代表开展联席会议讨论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及如何通过本项目进行回应,再到争取到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支持,在张沟村甚至整个中里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极大地动员了张沟村内外的资源,促进了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同时春风文艺队成员的公共视角、公众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高。
张沟村的文化活动室项目参与腾讯乐捐发起的九九公益日活动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光华社工首先协助春风文艺队开展联席会议,与村委会、村民代表共同讨论并建立了项目财务管理规则、投工投劳规则、施工安全规则等规范,并自筹了五万元资金开始修建活动室。在活动室修建过程中,春风文艺队还遇到了诸如暴雨影响、环保检查导致工期拖延、材料涨价、资金不足、材料供给方开不出发票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有过一些成员开始泄气,想要放弃的情况。但由于是大家共同想要修建的活动室,在社工的鼓励和支持、协助下,通过春风文艺队骨干成员的鼓励和努力,与村委会、村民的积极支持,春风文艺队带领村民找有丰富建筑经验的专家处理暴雨带来的问题;尝试了发动企业捐款、参与九九公益日、申请其他项目支持等各种途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邀请有经验的村民协助,找村委会开证明,去税局开发票最终解决了发票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春风文艺队进一步拓展了可链接的资源,提升了春风文艺队成员链接资源、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村民也不再是简单的投工投劳和捐款,而是能更加全面参与到核心事务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公共意识。
春风文艺队组织村民为文化活动室建设捐款
通过光华社工一系列的服务,张沟村最终形成以春风文艺队这支本土队伍为核心,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村委会积极配合支持的公共社区雏形。在后期,通过文化活动室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制度的建立、春风文艺队和村民、村委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服务过程,在社区形成更加成熟完备的公共机制。以文化室为平台和依托开展的社区骨干培育及社区公共意识培养、弱势群体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等活动,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培养社区居民公共意识,以推动公共社区的形成和延续。
(同文作者还有龚春艳、刘永光)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7年12期/总第410期
(责任编辑:admin)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