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应该怎么改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市建设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这个要求,职业教育就要摈弃以往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思路,大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积极进行教学探究,为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探索出新路。
经过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我校于2007年9月完成现行(新的)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按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取舍,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打破物业管理专业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按物业管理实际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优势的课程体系。
《公共关系》是物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人际沟通及公关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笔者于2008秋学期对物管06高职班进行了《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实施试点。
一、《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公共关系》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忽略知识的运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公共关系》课程改革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整合教学内容
新的公共关系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公共关系基础知识、对外公共事务处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物业管理危机管理等四大教学项目,其中每一项目又分为若干知识模块,教师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拓展知识编写单元教学设计并授课。
(二)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讲坛上的圣人”,是“先知先觉”之师,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最主要的知识传授者。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开发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师本”转向“生本”,从培养“统一规格”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公共关系》课程的学习并不要求学生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课改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变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
(三)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并且多数人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就越好。这种教学模式只重视了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学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得知识的。学生按被动接受方式进行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压制,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受到制约。
课改课程的教学,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公共关系》课程的特点,笔者在课改实施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见下表)。
现举例如下:
1、合作学习法
公共关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必要技能,形成合作认同感,有意识培养学生有效地与别人合作的社交技能,这包括倾听、鼓励、轮流发言、说话音量适当、有序表达等;确保合作学习环境的安全氛围,如尊重别人意见,有效接纳别人见解,有质疑和争辩,但不能讥讽和嘲笑;分解任务,明确个人分工和职责,使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能充分、主动参与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2、模拟场景训练
公共关系教学中有许多实际工作,如谈判、推销、接待、处理日常事务等,这些工作涉及到工作场景布置、公关礼仪、与人沟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安排学生模拟工作现场,边做边讲,强调细节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置一些现场让学生去完成。例如,让学生处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常见的纠纷,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对以后从事实际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四)丰富作业形式
在《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改变单一的抄写教材要点的书面作业形式,增加了口头汇报和项目实训等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从多方面锻炼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核心素质。
(五)建立评价体系
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应用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单一的书面考核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立体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现实性。长期以来,我国课程教学注重以考试和测验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而对于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效能提高的过程性评价缺少深入研究。
笔者在《公共关系》课改实施过程中调整了评价内容,强化过程阶段性评价,加大课堂实践考核的比重,减少结果终结性评价,从能力、态度、质量、效果等多方面考核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每一项目学习完毕后,及时进行项目实训与考核,有利于帮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除了教师评价外,推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商。
三、《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学生快乐学习
实施《公共关系》课程改革后,学生变得更乐于学习和善于学习。他们更爱动脑筋思考,更喜欢与同学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更愿意负责,在学习时变得更加独立自主,真正体验到“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氛围活跃
《公共关系》课程改革后教师把讲台当作舞台,把职场情景搬上讲台,模拟职场中的问题进行教学,教学有针对性,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氛围和谐、活跃。
(三)紧密联系学生目标岗位
我校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目标岗位定位为管理员、客服专员、内勤、主任助理,本课程从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组建物业公司,仿真物业服务的具体工作,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要使得课程改革能顺利推进,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运用课堂激励
课堂激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信心予以鼓励,以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手段。课堂激励是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激励的方式有很多。在《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笔者精心策划了发放“勉励贴”的激励方案,课前购买了各种颜色的“及时贴”用于发给表现积极的同学,并且在贴纸上写上勉励的短语,要求学生将自己获得的“勉励贴”贴在教材第二页的空白处,犹如企业员工的业绩墙,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注重课前准备
课改后的知识打破了原有的章节顺序,以模块的形式出现,有时一个模块的内容分散在几个章节中,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教师必须有较为广阔的职业视野,广泛收集资料和素材,能够整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要进行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策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改效果。
总之,《公共关系》是一门集理论、实践、谋略、技巧为一体的极富创造色彩和可操作性的应用学科,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多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能力着手,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技能训练,掌握公关实务,培养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戴士弘,毕蓉.高职课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周耀威,王伯康.教师角色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5]贺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谈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学会新的专业技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6]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