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江苏高职人才培训

江苏城市化建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对行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构建技能化、人文化、经营化等复合型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江苏城市化建设基本状况

江苏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非农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进入到一个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各增加了2.1个百分点,到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8%。

城市化进程是动态过程,从时间上看,城市化的推进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西方发达国家,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经历了大约90年的时间;法国从25.5%上升到71.7%,美国从25.7%上升到75.2%,都经历了120年的时间。随着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速度将逐渐减缓并不断转向实质性的关系城市生活质量的内涵建设。

江苏物业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一、数量分析

由表一可知,当前江苏省总人口为74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463万人,城市化比率为46.8%,年均增长率为2.1%。由于2001-2003年苏南地区受特大城市建设调整行政区划拉动,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003-2010年苏南地区城市化增长将逐步趋缓。若以2003年46.8% 的城市化比率作为基数,以年增长1.9%为预期增长率,预计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率将达到54.41%左右。

由表二显示,“十五”期间,江苏人口数进入稳定小幅增长阶段,2000-2003年江苏省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0.36%,且人口增长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保守估算,以年平均人口增长0.3%计算,2010年江苏省总人口将达到7572.5万人。根据54.41%城市化比率推算,2010年江苏城镇人口将达到4120万人,较2003年新增城镇人口657万人。

按照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江苏将在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为此我们可以推算2010年江苏城镇居民住宅建筑面积总量应达到123600万平方米,较2003年新增城镇居民住宅建筑面积19704万平方米。如果按当前小区物业管理规模经营的理想面积20万平方米计算,从2003年到2010年江苏省将新增986个住宅小区。目前一般普通住宅小区3000平方米,高档住宅小区1000平方米需配置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这里我们假设按5000平方米配置1名保守估算,到2010年江苏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将达到24.72万人。仅就2003—2010年8年时间来说,江苏省因新增城镇住宅对物业管理人员需求就将达到39408人左右,年均物业管理人才需求4926人。综上所述,未来几年,专业人才需求在总量上缺口是较大的。

二、物业服务消费能力分析

根据2004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笔者节选了江苏GDP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表(表三,98年开始房改起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3),充分说明了住宅产业消费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由表三可以得出2000-2003年江苏省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2.8%,考虑到2003年GDP受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增长速度过快的因素影响,预计2000-201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根据GDP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将达到474.65亿,较2003年增长2.7倍。物业管理服务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产物,居民住宅消费能力的提高,将为未来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当前行业内主要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当前江苏省物业管理及相关行业岗位设置状况,笔者走访了无锡、苏州、南京等城市的人才市场,就物管人才需求信息作了整理并结合岗位条件分析了高职专业毕业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年限。从表四中我们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前物业服务行业,其知识技能构成复合性较强,需要学生除了具备基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1-2门专业技能。

高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探讨

一、构建适应当前城市建设对行业需求的知识模块教学体系

走向内涵建设的城市化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知识体系提出了立体化复合的要求。北京林业大学韩朝教授就曾经提到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模块的构成问题,认为未来行业知识模块一般被定义为包括基本素质模块、物业管理综合素质模块、法律模块、建筑模块、经营与管理模块、计算机信息系统模块、智能化模块、财务模块、绿化模块、房地产模块在内的十大模块。对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搞模块平均,而必须有所侧重,必须细分市场,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特长,形成具有区分度的核心技能。

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在江苏省的行业利润率较低,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毕业学生心理工资收入尚有一定差距。因此物业管理专业培养可以在做好专业基础模块的同时,强化学生计算机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房地产营销模块的专业技能教育,形成整合物业管理专业基础、信息技术和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技能的模块体系,使学生就业选择弹性增加,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在此基础上,力争在一定时期形成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构建迎合企业需求和学生个人专长的分模块,细分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围绕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继续做好嵌入式的双证书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当前,行业内许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大学生缺乏专业核心技能的问题,许多学生只是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实干能力很差,用人单位认为许多工作岗位,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高于中专生的“卖点”,两者能力的差异很多仅仅体现在学历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大专生“低不就,高不要”的就业困难局面。对此,院校教育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方面都应该主动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如把通过物业管理员(助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嵌入到专业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三、建立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当前,院校都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真正把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却不多。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必须务实并强调长期紧密的过程合作。

1、长期聘用企业专家,审核论证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与企业的事前合作。院校系部应成立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行业人才需求、人才技能要求等信息,为专业建设提供长期决策支持。学校应经常性组织开展专业交流,组织专家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明确培养方向,使专业教学计划尽量贴近行业的实际需求,并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刷新。

2、以实践性环节教学为契机,密切联系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形成与企业的事中无缝连接,缩小“学”与“用”的差距,实现校企的“双赢”合作。目前,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设置三个层次的实践性环节教学,即专业认识实习、企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占所有教学时间的40%左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一般事先由学校根据培养要求制定实习计划,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许多实习计划制定以后,由于找不到理想的实习场所,只能降低实习要求,最终不能达到教学计划制定的培训标准。为此,今后实习计划制定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在时间安排和内容组织方面,可事先与企业取得意向性合作,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安排组织。这要求院校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在考虑完成教学实践任务的同时,注意保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将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整合到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环节中。比如,对于在企业现场的实训应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实训指导小组进行指导;又如,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并由企业界人士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完成“学”与“用”的转换,实现零距离上岗。

3、以产学研为宗旨,深化校企的过程型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专业建设与行业保持同步发展。校企合作,决不是定位在“完成实践环节教学,解决部分学生就业”目标上,而是定位在“教与学、学与用、发展和更新”专业长期发展问题之上的。为此,校企合作,除了做好专业教学层面的合作,还必须做好学科建设的长期合作。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实验实训人员参加社会、行业组织的工程实践活动和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建筑师、结构师)和工程系列职称(审计师、评估师、工程师等)。条件许可,学校应统筹安排教师到房地产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接受“继续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 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到房地产企业兼职,参加工程实践,走实习锻炼→教学→设计→施工→监理一条龙式的专业对口实践之路,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协会,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开发。

对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只有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办学,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做好专业培养定位、课程模块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为企业培养“学以致用”的专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莱.浅议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商业研究,2004(1).

[2] 王正.管窥大学物管教育之现状.现代物业,2003(6).

[3] 江苏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城市化进程观察与思考.统计分析,2004,8(56).

[5] 韩朝.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中国物业管理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2001(11).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