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怎样改革职业教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设物业管理专业,至今已有500多名毕业生。2007年学校立项建设国家示范院校,组织大批教师赴新加坡、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和进修。借鉴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基于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情况,研究探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改革目标

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紧密型的校企联合,推行双证(毕业证、岗位技能证书)制度,突出高职教育技能培养特点,使毕业学生具备物业管理基层岗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基层管理的需要,成为物业管理行业合格的管理处一级的中层专业管理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改革目标上,学院明确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为物业管理行业培养实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使人才培养目标变得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教学改革的一切内容应以此为核心和导向,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是与物业管理行业相脱离的,不为企业所欢迎的,那么,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校方应关心市场、关心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尤其要强化技能培养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现实的人才要求,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具体做法

参照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但发展很快,可以和有一百多年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德国、澳大利亚并驾齐驱。特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习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教学工厂”,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和实际的项目设计,学到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作业即产品”的先进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和职责,更好地体现了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为本位的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独立承担生产或设计任务。当然,这种模式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设备和技术要求与企业界看齐甚至有的更高,学校要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甚至是市面上尚未批量上市的设备和尚未普及的新技术。

为此,学院在目前已经落成的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该基地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可以为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消防工程技术、节能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专业提供实训),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320万元,拟建560平方米实训场地,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的服务于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物业管理实训基地。通过实训项目建设,建成集教科研、实习、实训一体化的物业管理实训中心,包含专业技能实训场18个。

第一阶段,投资150万元,建设闭路电视监控及周边防范系统实验装置、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对讲门禁及室内安防系统实验装置、HS-AB型新中央空调(模拟风管综合式)实验室、KY-2003透明仿真教学电梯、智能一卡通系统实验装置、停车场车辆监控系统、公共广播(消防)音响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实验装置、消防气压给水设备、湿式自动灭火系统实验装置、无负压给水设备、楼宇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实验装置、双回路电源模拟控制屏、建筑防雷模拟实验装置、煤气泄漏报警器、绿化修剪养护实训、绿化自动喷灌系统实验装置。

第二阶段,投资120万元,建设物业管理模拟实训室、物业管理软件教学中心、岗位认证及继续教育中心、模拟物业公司、模拟物管处、创业培训中心、办公软件培训中心。

第三阶段,投资50万元,用于改善实训基地软环境,办公条件、对已有设备进一步完善。

物业管理仿真综合实训中心,既可以用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也可以用于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它模拟一个标准化的物业管理处的组织机构,安装目前物业管理处在用的设施设备,建立物业管理情景案例库、建立物业管理行为行业评判标准,到2013年项目建成后达到年学历教育150人,年社会培训500人、年职业技能鉴定1,500人次的目标。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成区域物业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认证中心、区域物业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认证考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基地、区域物业管理类软件技术服务中心。

参照新加坡“双轨制”教学制度实施课程改革

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拓展课程四大类。这四类课程特色如下:

基础课程职业化。在公共模块课程建设中, 以“够用”为原则, 结合专业需求整合文化课程, 如开设《物业英语》、《物业公文与写作》、《物业办公自动化》等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形成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课体系。物业管理专业基础性课程包括物业认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使用、社交礼仪、外语、文书写作、物业档案管理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物业管理是什么,不是什么”,“怎样实施物业服务”。基础性课程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塑造教学体系“细胞”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破冰期”。

专业课程能力化。在专业必修课程建设中,明确物业管理的专业方向,强化物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具体职业岗位(群)要求。专业课程是依据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可以根据行业用人标准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考虑到专业技能更新速度快,应依据物业服务所需技能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及时变动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更新专业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情境化。实践课程包括接待、维修、养护、回访、入伙、装修审批、租赁谈判、搬迁服务、撤租、通知、收费、接管、验收等各流程的实践。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物业服务活动中的实务操作技能,学生也可以在这一环节看到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特征,是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模块。实践课程主要通过在一定的模拟任务环境下进行物业服务模拟操作来开展。物业服务流程全过程的完成涉及诸多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必须要在一个模拟实际的实验环境中加深理解,使学生能面向任务,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分成不同角色协同完成虚拟的物业服务运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物业服务实务操作技能。因此,投资近320万元引进先进的设备,在560平方米实训场地上,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的服务于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物业管理实训基地是非常有价值的。

拓展课程立体化。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中,既有专业考证课程,又有提高职业素养的艺术、文学、社会交际等综合素质课程,还有相关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职业定位选择相应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进行学习,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继续学习能力,特别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选修课程,有效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的空间。通过拓展课程,结合职业资格考核大纲,紧扣职业资格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中心,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通过3年在校学习和实习,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达到“物业管理师”的标准要求,毕业前考取“物业管理员”和“助理物业管理师”两个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通过3年岗位锻炼实践后,学生再返回学校参加物业管理师培训考核,考取物业管理师岗位资格证书。

推进“无纸化”教学方式,改变“一言堂”授课局面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采用“无纸化教材”、“活页教材”,学校不给学生发教材,老师要讲的内容由老师根椐教学内容和要求自已做教案,学生在校园网页上去下载。而国内的教材通常形成周期是一至二年,当教材形成时,知识也已落后了,学生学了以后,再等他们毕业又要滞后一到二年,从而导致知识不适用的问题。

学院在教学大楼设立无线网络,大楼长时间开放,及时将行业最新的知识形成教案,再上传网络系统。学生下载均需要用户名和密码(一人一名一密码),并且限制下载次数,学生随时可以下载老师更新的最新知识,不局限课堂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教学无纸化,好处不言而喻,而且没有形成“刚性教学内容”的教材,便于老师更新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学的知识都是最新的,特别是现在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这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前沿性、实用性。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等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

示范模仿法:在企业或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或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在其指导下,学生进行练习。

热点探讨法:就生活和身边发生的热点问题,结合课程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使以往学生觉得枯燥、抽象的知识点成为学生喜欢思考和学习的热点,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进而锻炼能力。

项目训练法:以科研项目的某一方面要求,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比如:在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按物业管理的业务流程设置公司,设立物业项目谈判、物业投标、物业接管、业主入住、装修管理、日常管理、投诉处理等项目,由学生按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流程,在学校物业管理真实环境中完成各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同时可以模拟管理学院大楼,进而管理学校的物业,条件成熟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让老员工带新员工,新员工带学生,真正实现“老师即员工,学生即学员,教室是企业,课堂是经营”的模式。

进一步的改进计划

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作为师资的必备力量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进学校前要有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国内基本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每年教师要有20%的时间花在项目开发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理工学院的教学。按照知识的更新程度重新界定“新、老教师”的概念,即只要知识技能不再更新,哪怕你刚刚工作也是“老”教师;只要你在不断地提高知识技能,哪怕你接近退休,也是“新”教师。作为校方,每年都要安排教师出国学习和培训。而且,我们在上面谈到的“教学工厂”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极高,要求教师与企业界的专业技术人员保持相同水平甚至更高,每年最少派出20%以上的教师学习和受训。

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教师”+“技师”)的要求,但新加坡是“三师型”教师(“教师”+“技师”+“创新师”),所谓“创新师”即拥有研发能力的教师。参照新加坡的方法,学校可以将专业课教师轮流送到企业实践,增加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的合作或自行开发,经济上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改进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成绩考核上,首先依据企业管理及岗位职能要求,逐步摸索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改革考核方式,使之能够真实地检测学生能力水平。命题上应尽可能地与职业资格考核接轨,增加主观分析和操作技能训练性试题;考核形式上,不以一卷定成绩,而应是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单项考核、综合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同时,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设立网络考试资源库,灵活考试时间、地点。不论学生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顶岗实践企业,均可让学生随时随地考试,即时得到考试成绩,改变传统的定时间、定地点、集中化、一次性为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分散化、多次性的考试方式。下一步在教研室内设立课程教学平台,将教研室内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资源互享,学分互换;将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社会性的执业资格证课程资源互享,互为有效,使学生领到毕业证同时也领到职业资格证,实现实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的教学模式。

构建校企高度融合的合作模式

必须突出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学校和物业服务企业密切配合、融为一体,共同培养物业管理人才,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修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把教学融入企业之中,把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实现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观众”到现代教学方式中“演员”的转变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学校上课,侧重培养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在实践教学上强调对物业管理所涉及的管理范围的认知和了解,在校内实训基地逐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项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始全年顶岗实习,侧重培养物业管理专业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在实践中注重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物业管理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使得学生在第三学年有充分的实习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让实习企业可以预留顶岗实习岗位,连续性的实习学生可以满足其岗位需求。这样对于企业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对于学校可以解决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对于学生可以有岗位模拟实操学到实用的真本领,从而实现三赢的局面。

德国人两百年前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结合当前的市场及企业用人形势,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强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乃是每一个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当前最基本的工作。
(武敬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