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超:能源管理亟需革新理念

北京翼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依托建筑能源管理产品研发高新技术,为智能商业建筑的高品质运行和节能优化提供高可靠性、专业化和快速配置的软件产品和云订阅服务。

邓志超,翼虎能源CEO。在与《现代物业》的交流中,邓志超分享了能源管理行业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建设以及能源管理运营经验。在他看来,能源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因此很难用一套标准化的方案解决整个行业的问题。他认为,在制订标准的时候,惟有以环境品质为先,才能去谈能耗的标准;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如果找不到能够对管理成效负责的人,能源管理行业的宏伟蓝图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现代物业》:建筑能源管理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邓志超:在现阶段,大多数时候,业主在能源管理中扮演的都是甩手掌柜的角色,一般不会自主进行资产能源管理,而是会要求管理方代为管理。当然,也有一些新形态的业主,拥有更多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资产贬值得很厉害,业主手里握有大量的资产,却没有办法对运营的成效负责,只能把压力施加给第三方,希望通过资产变化的方式,获得另外一种形式的补偿。

当然,有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作为引导,业主就更有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建筑资产,这对行业发展是有一定好处的。业主开始关心这些问题:我的资产到底包含什么?是怎么管理的?管理到什么程度?这样才有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业主所持资产的价值有非常强烈的相关性。

一直以来,能源管理行业似乎都发展得很被动。能源管理究竟有没有价值?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痛点都不一样,因此很难用一套标准化的方案去解决行业内的所有问题。

另外,从宏观形势上讲,国家的经济在下行,所以会鼓励业主用电。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国家都鼓励用电了,那我们节能节的到底是什么呢?

《现代物业》:翼虎能源是能源管理行业的领先企业,目前企业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邓志超:我们一直把能源管理定义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在通往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主要经营三项业务:设备设施、环境品质、能效。

环境品质可以分为运行和环境两部分,简单讲就是楼宇自动化管理,或者叫自动优化管理。

楼宇能源管理系统时刻监控能耗,并生成大量数据。

设备设施是我们和物业管理企业对接较多的一个环节,每个物业管理企业都需要了解自己所管理资产的分布状况、动态变化、测量值变化等信息。在日常的维护与运营中,物业管理方最常做的是工单派发、设备维修、设施保养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力图从能源管理的专业角度出发,为他们设置一些标准的作业计划。

例如,空调是用电“大户”,我们可以把空调维修保养的标准作业规程植入自己的软件系统,帮助物业管理方生成智能工单。具体来看,就是不同的建筑存在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并非所有的物业管理者都掌握合理的维修保养具体方法,所以就由我们将标准的维修作业标准和保养计划植入到软件系统中,系统则能够根据不同设备自动生成保养工单。这有点像汽车4S店,不需要每个员工都是专家,只要按照既定的标准去操作,就能够实现高质量的管理。

《现代物业》:目前,国家已经针对部分能源领域制定了一些硬性标准,例如碳排放计量标准等;有些企业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制订单独的能源管理标准。那么,在能源管理标准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既成的数据或案例可以作为参照?是否也需要业主和物业管理方的介入?

邓志超:所谓的标准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标准。针对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国家会制定强制性的标准要求。但是,这个标准一般比较粗糙,可以说是最低标准。

第二个层次是行业标准。大部分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国家是没有提供统一标准的。例如,有人给家里装一个空调,这个空调应该怎么管理,怎么维护?一般来说,我们会参照行业经验制订相关标准。

第三个层次是品质标准,这是一个较高的标准。环境品质与客户体验密不可分。在日常管理中,有时我们可以通过降低租户体验来实现节能,例如控制空调的开关时间,即便这会让租户们都感到很热。在我看来,这种方式是很不合理的。如果租户的体验度降低了,未来他就可能不会再选择这栋楼,而是去选择隔壁那栋,哪怕它贵一点,因为那栋楼会让他感觉更舒适。

环境品质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其中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以IAQ(室内空气品质)为例,室内空气品质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室内温度,二是空气洁净程度。国家正在试图为室内空气质量制定相关标准,但显然并没有对业态进行细分。

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标准,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很难实现的。那怎么办?只能够遵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一般是由设备厂家、服务商、管理方及业主依据运营管理经验和使用经验共同参与制订的,因此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但是,影响环境舒适度的因素实在非常多,我们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来评判。写字楼、商场、住宅、公寓等不同的业态,对空气品质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有经验的第三方机构,为业主量身定制标准化的管理方案。

《现代物业》:从宏观上讲,您认为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建筑能源管理标准是否可能?

邓志超:我认为,惟有在达到品质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去谈能耗的标准,牺牲品质讲能耗是行不通的。由国家来规定强制性的能源管理标准,显然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标准分类较少,也不够细。如何将国家规定的单业态标准用到一个综合业态中去?是按照面积分摊,还是采用其他的换算方式?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

第二个问题,指导性不强。国家一般会制定出一个年均指标,但是,试问管理者,年均指标对你能有多大帮助?如果一年的时间还没到,你又能从这个指标里获得什么启发?这也是一个问题。一年的期限太长,至少要精确到月、周,才能对运营有所帮助。如果我们不能把国家的年均指标拆解到每一天,拆解到更精细的维度上去,这个标准就没有太大意义。

当然,这个问题目前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国家太大了。我们国家有七个气候带,还有南北东西的差异,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差异,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建筑使用率非常高,显然不能跟西北去比。同样是酒店,北京酒店的入住率至少都在50%以上,但是到大西北去看,很多酒店的入住率可能就在12%到13%之间。在这么大的一个环境里,任何专家都不敢确立所谓权威的标准,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数据供他去分析。

北京翼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

《现代物业》:与国内其他能源管理企业提供的能源管理方案相比,翼虎能源的管理方案有哪些特点?

邓志超:在国内,能源管理行业的发展其实是碎片化的。目前,国内的能源管理企业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传统的节能改造厂家。以设备厂商为例,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设备销售。因为技术升级能帮到业主,所以他们也会推动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这当然是没有错的,这是他们的视角。传统的能源改造厂家,例如EM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合同能源管理)厂家,都是从某项工程入手的,例如换灯、改水、改电、改空调等,由工程决定技术改造,再由技术改造决定能不能省钱。显然,他们缺乏更加系统的观念。

第二类企业,以分项计量的数据视角为出发点。在我看来,分项计量的方法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分项计量实际上是以工程施工为先的,必须先植入大量的工程,才能对一个建筑的分项进行测量,然后在测量的基础上获取数据,再在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这个过程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中国的建筑行业太年轻。一个业主,今天想着把一整层楼建造成会议室,明天又想这会不会太浪费了,干脆改成办公室。业主想法变化太快,施工是跟不上的;施工跟不上,测量就跟不上;测量跟不上,数据就跟不上;数据跟不上,原来那套发现问题的理论,就是彻底失效的。如果没有一个创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更快速、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测量方法,分项计量的数据视角就会受到限制,它能带来的价值也会受到限制。

第三类,是能源咨询类企业。他们的视角是为用户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帮助用户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可问题在于,咨询公司所提供的方案要以成熟的数据分析为前提,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其实并不可能存在。试想,如果连业主本人都没有可靠的数据提供给它,那它的咨询价值还能有多大?

我们的视角,可能与上述三类企业都不太一样。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综合的、数据化的解决方案,让大家对自己要发现和解决什么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希望帮助业主用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的方式完成数据接入、数据采集、数据测量等一系列前置工作,并使用一些小工具解决现有的运营难题,例如管理效率低、物业管理人手不足等。以前,业主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帮助他规划工单,现在我们的系统就可以自动帮他分配;以前,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主管进行专业的设备维护,现在有系统帮助他去做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通过运用工具化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拼成一张大的数据版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代物业》:传统的数据采集工作一般通过人员汇报、汇总的方式进行,很容易产生谬误,导致管理者无法作出明智决策。那么,是否可以请您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工作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邓志超:在一栋建筑里,每天都会生成大量的数据,数据采集的工作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尽可能让现有的控制系统发挥最大作用。这些系统一般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了,是建筑管理的必备系统。既然它已经存在了,我们就要让它产生一定的数据价值。我们先把它接进来,看看它究竟有没有被使用,是怎么被使用的,系统关联的硬件设备是否有损坏。在制订任何方案之前,都需要先去了解这一部分内容。

第二,这些年来,有很多楼已经采用了分项计量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分项计量的子系统集成过来,作为我们自己的数据基础。

第三,目前,大部分设备设施管理都是很粗放的,但也会有台账。物业管理企业在接收一个项目的时候,一定会有台账,这是合同规定的。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台账是死的,从来没有更新过,或者即便更新过,数据也遗失了。我们第三步要做的,就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了解项目的运营状况。我们可以只花一周的时间,把项目的设备台账都初始化到一个信息化的系统里,然后把它和前两个系统的数据打通。

很多时候,我们有设备,也有数据,这两件事物看似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传统的做法里,它们却总是彼此割裂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这里有一个空调箱,你是否能知道它曾被安装在什么位置?它的产品编号是多少?是哪个厂家生产的?是什么时候安装的?有没有做过维护保养?运行状况是否稳定?大多数时候,人们没有能力把设备与数据进行精准的匹配。那么,大家设想一下,打通以后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我们先打通这一点,再打通空间环境里面的测量点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台账。

大家可能都知道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这个概念,但实际上,中国没有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能够在运营中达到BIM标准。因为BIM的前期成本太高,更新成本也太高。物业管理本来就是微利行业,不可能投入几百万元去组织这么复杂的工作,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但BIM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在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设备、空间和测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BIM能做的事情。我们的设备设施管理,一定要继承BIM的方法和理念,然后集成现有的动态管理系统,让所有的数据能够最终集合在一起。

《现代物业》:通过智能化的分析将所需信息采集到以后,如何使它与管理者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达到最终我们想要的能源管理效果呢?

邓志超: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很大,也很沉重。能源管理行业要发展,有两件事情是要明确的。

第一,到底谁对它负责?有太多企业都在说,能源管理很重要,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觉得它重要?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还是出于所谓的社会责任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澄清,就很难找到真正对能源管理成效负责的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管理视角的缺失。

第二,企业自己管不了,他就想委托一个代理人去管。谁是最合适的管理者?我认为应该是物业管理公司。但是,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的90%以上的项目都不是总包干制度,也就是说,他们不包干能耗。物业管理公司收业主的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行了,能耗跟他没关系,就没有了主动节能的动力。

《现代物业》:如果没有业主方的介入,物业管理公司确实很难有动力。

邓志超:是的。所以,现在就要看大家怎样去推动这件事情。如果国家从宏观政策上把责任赋予物业,物业管理这个行业一定会很快地发展。物业管理本来就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只有让它承担责任,它才会去寻求技术帮助,或者寻求一种更有利的发展模式。如今,物业管理行业内部也总在讨论,认为行业自身发展很慢,技术变革总是不来,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更大、更强的动力来刺激行业变革。人工成本在不断上涨,如果缺乏责任感,物业管理企业只会将更多的工作外包出去,这只会导致服务品质越来越差。

《现代物业》:翼虎能源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是否考虑与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更多的合作?

邓志超:今年,我们可能还会有新一轮的融资。目前,企业的研发投入成本是比较大的,尤其在跟物业行业相结合方面。我们要面对很多来自物业管理方的琐碎需求,只有替他们解决问题,才能和他们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逐渐把他们引领到能源管理的大蓝图中去。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6年第9期/总第368期)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