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智慧绿建筑发展与物业管理

前言

根据国外研究机构预估,2015年全球智慧化居住空间所衍生的相关产业产值将达1,000亿美元,因应数字化、网络化的高科技时代潮流,许多国际企业集团均指定要承租智能型办公大楼,充分显示出有关建筑物智能化的需求与迫切性。(台视财经网,2010)因此台湾积极发展四大新兴智能型产业,包括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及发明专利产业化。其中,为强化推动智慧绿建筑,官方2010年12月16日核定通过《智慧绿建筑推动方案》,希望藉由台湾既有绿建筑优势,在维护环境永续发展及改善人民生活前提下,进行智能型创新技术、产品、系统及服务之研发,以建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优质居住环境,将台湾长期推动绿建筑及资通讯产业(ICT)实力相结合,进行智能型创新技术、产品、系统及服务之研发应用,以提振营建技术水准及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提升产业竞争力及掌握庞大创新产业产值与商机。

智慧绿建筑之推动的方案中,列出4大推动主轴:在社会面,将推动符合高龄、少子女化的智慧绿建筑;在生产面,建构高科技产业的绿色工厂双认证;在产业面,创造节能减碳的优质智慧绿色商店;在应用面,则是打造永续、环保、智慧的绿色校园。同时官方将针对工程费造价超过5,000万元新台币以上新建公有建筑物,自2012年起强制导入智慧绿建筑设计施工,并纳入公共工程预算审议管制。“内政部”也将修改营建业技术规则及都市更新相关法规,引导民间进行都市更新或既有建筑物重建导入智慧绿建筑,透过容积或经费奖励,藉以带动私有建筑物纳入智慧绿建筑,对公有地标售或设定地上权,“财政部”也将要求得标者开发需纳入智慧绿建筑。

由于智慧绿建筑将是未来建筑重要的发展潮流,但高科技智能绿建筑的维护管理更须仰赖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员,以管理结合尖端科技技术的智慧化设施,因此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亦必须跟上时代潮流,了解智慧绿建筑发展,以利学习未来新兴智慧化物业管理科技新技术。故本文将介绍台湾地区智慧绿建筑发展和与物业管理的关联性。

台湾地区智慧绿建筑发展

台湾地区智慧绿建筑正式官方定义首见于2010年12月16日核定通过的《智慧绿建筑推动方案》,其定义为:“结合引导资通讯(ICT)产业之绿建筑,亦即以绿建筑为基础,导入智能型高科技技术、材料及产品之应用,使建筑物更安全健康、便利舒适、节能减碳又环保。”故“智慧绿建筑”是智慧建筑与绿建筑的结合体,探讨智慧绿建筑发展则须分别从智慧建筑与绿建筑之发展历程开始探究。

绿建筑的发展

台湾地区绿建筑的发展源于1973年世界能源危机的威胁下。1981、1986年赖荣平教授为建筑师公会、“内政部营建署”编辑完成《建筑设计省能对策》与《建筑节约能源设计准则》,建立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初步体系。这些研究可说是台湾绿建筑研究的开拓期。(王英贤,2010)台湾地区绿建筑官方推动发展源起于1996年成立的永续发展委员会正式将绿建筑推动纳入施政政策。随后“内政部”建筑研究所(以下简称“建研所”)于1998年制定《绿建筑与居住环境科技计划》,并于1999年制定《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提出七大评估指标:(1)生物多样化指标、(2)绿化指标、(3)基地保水指标、(4)日常节能指标、(5)二氧化碳减量指标、(6)废弃物减量指标、(7)水资源指标等作为绿建筑评量工具。

2000年建设主管部门于《营建白皮书》中宣示全面推动绿建筑政策、环保主管部门于《环境白皮书》中纳入推动永续绿建筑,于2000年建立绿建筑标章(如图1所示)制度并在台湾建筑中心成立“绿建筑委员会”,开始受理申请绿建筑的评选认证工作。该委员会将绿建筑标章之推动在台湾地区分成“候选绿建筑证书”与“绿建筑标章”。“绿建筑标章”为取得使用执照或既有合法建筑物,合乎绿建筑评估指标标准颁授之奖章;“候选绿建筑证书”则为鼓励取得建造执照但尚未完工领取使用执照之新建建筑物,凡规划设计合乎绿建筑评估指标标准的建筑物,即颁授候选绿建筑证书。2001年3月8日核定实施的《绿建筑推动方案》“公有建筑物绿建筑标章推动使用作业要点”明订由公有建筑率先做起,规定工程总造价在新台币五千万元以上之公有新建建筑物,以及其他经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各行政区域指定之特设主管建筑机关依权责制定须取得绿建筑标章或候选绿建筑证书,以带动风潮。紧接着于2002年制定的“挑战2008:台湾重点发展计划”中将绿建筑政策列为其中一环。《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也检讨更新,于2002年增加二项评估指标:(8)污水与垃圾改善指标、(9)室内健康与环境指标,共计九大指标。这些使整个绿建筑评估机制更为完备,并促进绿建筑发展进入科学量化的阶段。绿建筑评估制度的实施,将过去建筑物设计时建筑法规所考虑的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及增进市容观瞻纳入统一层面,建立起通往符合生态、节能、减废、健康与永续利用观点的桥梁。藉此将使绿建筑由过去“消耗最少地球资源,制造最少废弃物的建筑物”的消极定义,扩大为“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物”的积极定义。

图1 绿建筑标章

2001年3月8日的《绿建筑推动方案》乃以管制性之公部门政策为主,故缺乏民间绿建筑产业的积极参与。例如,都市计划法令与都市设计审议应结合绿建筑概念;生态小区的评估系统建立;许多绿建筑成效仍依靠监督型绿建筑查核制度维系;绿建筑案施工中变更设计频繁导致功能降低;建筑师对绿建筑政策配合意愿受限,取得绿建筑标章案件仅为绿建筑候选证书案件的十分之一;民间对简朴效率的绿建筑精神尚乏深切体认等等。这些都显示绿建筑政策仍处于启动阶段,尚待持续性之推动计划、政策支持及加强推广倡导,始可全面落实绿建筑政策。(生态城市绿建筑推动方案,2008)有鉴于此,为推广绿建筑持续茁壮发展并由单一建筑体的绿建筑推广到以小区为主体之全面性绿建筑,故“行政院”2008年1月11日核定《生态城市绿建筑推动方案》,2008年1 月23 日起实施。该方案扩大绿建筑之层次至生态小区或生态城市,配合上开方案政策方向,“建研所”委托林宪德教授着手研发,完成《生态小区评估系统之研究》及《都市热岛与生态小区评估手册》成果为基础,并于2010年公布《生态小区解说与评估手册(2010年版)》。生态小区评定内容涵盖五大评估范畴:(1)生态、(2)节能减废、(3)健康舒适、(4)小区机能、(5)治安维护等五大评估指标。同时,为配合将生态小区纳入绿建筑标章并进行试评估,2010年由“建研所”委托台湾绿建筑发展协会承办“生态小区评定制度建立及推广应用”专业服务案,选定台北市名山里小区以及台南科学园区作为生态小区评定试评小区,并草拟修订“绿建筑标章申请审核认可及使用作业要点”,将绿建筑标章分类别为“绿建筑基础类”及“生态小区类”两种,其中绿建筑基础类为颁发给单一建筑物,而生态小区类则颁发给通过生态小区评定之小区。(“生态小区评定制度建立及推广应用”专业服务案成果报告,2010)

智慧建筑的发展

台湾智慧建筑自1989 年引进观念以来,受到建筑业高度的关心与重视,随着建筑物自动化理念的推动,各相关产业也随之活络,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繁荣。一时之间“智能型建筑”成为建筑商口中的时髦名词,“高科技智能型办公大楼”、“智能型住宅”、“网络住宅”、“二代宅”等字眼快速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一般而言业主建设智能型建筑主要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建筑附加价值、增加销售率与提高单价,或易于出租为主要目的,对于智能型建筑应考虑之信息通信传递机能、环境控制与节约能源效益、以及高效率之使用维护管理等概念较为忽视。再加上早期智能化、自动化设施与系统规划大多仰赖国外技术,而相关基准也多参考国外指标制定,但却因对于台湾建筑法令制度与建筑使用管理型态,以及物理环境条件等因素不适宜,造成智慧建筑推广困难。为推动岛内智慧建筑之发展,“建研所”自 1992 年起,开始陆续进行智慧建筑相关研究,并由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计划研究所温琇玲教授等人于 1996 年组成的研究团队,将智能型建筑物明确地定义为“系指建筑物及其基地设置建筑自动化系统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配合建筑空间与建筑体组件,从人体工学、物理环境、作业形态及管理形态角度整合,将建筑物内之电气、电信、给排水、空调、防灾、防盗及输送等设备系统与空间使用之运转、维护管理予以自动化,使建筑物功能与质量提升,以达到建筑之安全、健康、节能、便利与舒适等目的。其基本之构成要素需包括(1)建筑自动化系统装置、(2)建筑使用空间、(3)建筑运转管理制度”,业界方对智能型建筑之发展有了概念性且客观性的了解。(智慧建筑标章网站)

台湾地区自2005 年开始推动智慧化居住空间产业发展政策及概念,依据2005 与2006 年产业科技策略会议(SRB)决议正式推动智慧化居住空间,此为智能建筑发展结合资通讯(ICT)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开端。2006年产业科技策略会议议题中,率先导入“科技化生活”的概念,定义智慧化居住空间为“建筑物导入永续环保概念与智慧化等相关产业技术,建构主动感知及满足使用者需求之建筑空间,以创造及享有安全、健康、舒适、节能与永续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其范畴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建筑、智慧小区及智慧都市。为落实推动智慧化居住空间产业发展与示范,“建研所”于台北市建构一栋两层楼、面积三百余坪的“智慧化居住空间展示中心”,于2009年3月5日正式开幕接受民众预约参观,透过智慧化居住空间展示中心,向民众介绍并以实体科技展示什么是智能化居住空间。其中,地面层部分为智慧居家生活,第二层则是智能办公空间展示,共计整合四十余家相关技术产业者进行未来智能化生活科技应用的实体仿真展示。此中心可视为台湾地区智慧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综观台湾智能型建筑之研究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图2之10个阶段:

图2 台湾智慧建筑发展历程,资料来源:智慧建筑标章网站

评估指标

绿建筑标章与生态小区评估系统之评估指标

台湾地区在2004年3月于建筑技术规则辟设绿建筑专章,使绿建筑技术的实践进入法制化规范阶段。同时“建研所”为鼓励兴建省能源、省资源、低污染的绿建筑,建立舒适、健康、环保的居住环境,发展舒适性、自然调和健康、环保等三大设计理念,特委请财团法人中华建筑中心(现财团法人台湾建筑中心)于1999年9月1日正式公告受理“绿建筑标章”申请。标章之核准发布须进行绿建筑七大指标评估系统的评估,经绿建筑标章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始可发给标章,评定为绿建筑。

绿建筑标章的推动在台湾地区分成“候选绿建筑证书”与“绿建筑标章”。“绿建筑标章”为取得使用执照或既有合法建筑物,合乎绿建筑评估指标标准颁授之奖章。“候选绿建筑证书”则为鼓励取得建造执照但尚未完工领取使用执照的新建建筑物,凡规划设计合乎绿建筑评估指标标准的建筑物,即颁授候选绿建筑证书,为一“准”绿建筑的代表。绿建筑标章等级由合格至最优等依序为合格级、铜级、银级、黄金级、钻石级等五级。绿建筑标章评估指针注意事项为:(1)要确实反映资材、能源、水、土地、气候等地球环保要素;(2)要有量化计算的标准,未能量化的指标暂不纳入评估;(3)项目不可太多,性质相近的指标尽量合并成一指标,评估指标要平易近人,并与生活体验相近;(4)暂不涉社会人文方面的价值评估;(5)必须适用于台湾地区的亚热带气候;(6)应能应用于小区或建筑群整体的评估;(7)应可作为设计阶段前的事前评估,以达预测控制的目的。(财团法人台湾建筑中心绿建筑标章网站)绿建筑标章评估指标共计九大指标,其中申请认可之建筑物应至少通过四项指标方可视为及格,且必须包括“日常节能”及“水资源”二项门坎指标在内。

近年来由于都市热岛效应以及全球变暖的双重影响,都市地区温度日渐上升,盛夏温度更是屡创新高,使得建筑空调负荷势必影响到夏日尖峰负载,故有关部门思索将绿建筑的范畴更加推广扩大为生态小区的概念应运而生。同时为延续绿建筑政策成果,扩大绿建筑进入生态城市范畴,2008年起推出新政策《生态城市绿建筑推动方案》,为适应此方案中生态小区之发展,建立一套适合台湾地区的“生态小区评估系统”,并作为具体推动生态小区之依据。2010年“建研所”推出《生态小区解说与评估手册》,内容涵盖五大评估范畴:(1)生态范畴评估、(2)节能减废范畴评估、(3)健康舒适范畴评估、(4)小区机能范畴评估、(5)治安维护范畴评估。生态小区评估系统(EEWH-EC)将制定5个等级的评估标准,分别为合格、铜、银、黄金以及钻石,其中以钻石级评分为最高级。在推广初期官方将以台南科学园区以及台北市名山里小区作为生态小区评估示范评估小区,同时藉由生态小区评估系统提供整个小区在推动朝向生态小区的努力中所需改善的重要事项。

智慧建筑标章及评估指标

“建研所”为推广智慧化居住空间概念,推动智慧建筑发展,于 2002 年完成《智能建筑标章》作业要点暨评估系统,落实各指标之量化评估准则与指标操作之解说,以作为执行智慧建筑标章申请的评估手册,并于 2004 年起,正式受理智慧建筑标章的申请。

与绿建筑标章相似,智慧建筑标章分成“智慧建筑标章”以及“候选智慧建筑证书”两种。智慧建筑标章针对已取得使用执照或既有合法建筑物,合乎智慧建筑评估指标标准颁授之标章;候选智慧建筑证书针对已取得建筑执照但尚未完工领取使用执照之新建建筑物,合乎智能建筑评估指标标准颁授之证书。希望透过此一认证制度,彰显建筑物的差异化价值,进而加速台湾地区智慧建筑的发展,提高建筑物质量。

智慧建筑标章的审查,系经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智慧建筑标章审查委员会”依据《智慧建筑标章解说与评估手册》中所订之评估指标来进行检视,其包含信息通信、安全防灾、健康舒适、设备节能、综合布线、系统整合及设施管理等七大项指标。为考虑标章推动初期,着重于鼓励业界投入智慧建筑建设,乃以四项指标作为最低申请指标的限制,但为符合建筑物智慧化精神,乃制定具有智慧建筑神经命脉之称的“系统整合”指标,与具大脑作用的设备维护管理与营运的“设施管理”指标,作为必要的申请门坎指标。(财团法人台湾建筑中心智慧建筑标章网站)

智慧绿建筑之物业管理

智慧绿建筑的物业管理将是整合尖端资/通讯技术达成节能减碳、省电与便利生活的智能化管理,亦可说是应用智慧化生活科技管理的极致表现。智慧绿建筑将各项活动或设施设备,应用电子控制接口,透过网络通讯技术,将活动或设备运作数据传输到由“计算机科技整合”的中央监控系统,以达到对设施设备功能的控制、监测、记录、矫正及警告等自主性作业,并经由相关信息的汇总分析,提供管理及决策使用的能力。(颜世礼,2010)因此,台湾地区智慧绿建筑的物业管理业者将面临产业升级之重大挑战,须跳脱传统的提供劳动人力服务的廉价竞争,以高科技专业服务取代升级,同时必须要快速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在硬件面必须能与智能绿建筑的高科技设备设施管理接轨,在软件面必须能与建构智能化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与智能绿建筑管理接轨。

同时从智慧绿建筑两大相关标章——“绿建筑标章”和“智慧建筑标章”评估指标发现,所有指标与物业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关联性。绿建筑标章“基础类”九大指标中:(1)室内健康与环境指标、(2)绿化指标、(3)基地保水指标、(4)日常节能指标、(5)污水与垃圾改善指标、(6)水资源指标等六项指标;“生态小区类”绿建筑标章之五大评估范畴中:(1)节能减废、(2)健康舒适、(3)小区机能、(4)治安维护等四项指标;以及智慧建筑标章之七大指标:(1)信息通信、(2)安全防灾、(3)健康舒适、(4)设备节能、(5)综合布线、(6)系统整合、(7)设施管理等均是物业管理的重要业务。尤其以“生态小区类”绿建筑标章评估指标安全防灾、小区机能与治安维护更是物业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因此整体而言,物业管理在智慧绿建筑之经营管理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唯有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工作职能,方能达成智能绿建筑运用资/通讯高科技软实力的成就与绿建筑节能减碳结合,落实推展智慧绿建筑产业,以满足安全健康、便利舒适与节能减碳的市民生活需求,达成全面提升生活环境质量的目标。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1年第04期/总第184期)

 

(责任编辑:蓝兰)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6 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