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为什么要去扫地?
据《南方周末》报道,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考,其中近3千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记者经过对考生的调查得出真相:“事业编制”才是拥有不低学历的考生们真正希望得到的目标。
四十多年前的一段时期,“斯文”也曾一度用来扫地,但那是一种体罚和惩戒,叫做劳动改造灵魂,是要“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历史惊人地重现,本质已然不同,并没有一只有形的手在强按头,知识分子就弯下了腰,他们追逐着或者被家人逼迫着踏上的,是一把扫帚可以扫出来的“金光大道”,通向囊中探物一般的现金、福利、养老甚至当官,这条道不仅平稳安定,似乎还没有力量可以改变。
一边是对“事业”环卫工的趋之若鹜,一边是物业管理清洁工和非国字号企业的门可罗雀。一个并不需要特别智力投入的职业,引发如此众多的高智力人士追逐,足见是他们经过了权衡,认定其中蕴含超乎正常的使用价值,环卫事业如同道具一样其实无人真正关心,“金扫帚”却在事业体制的传销下熠熠生辉。一场朝向体制内的狂奔竟然是在体制改革三十年之后开始启动的,这无疑是对改革的一个嘲讽。在中国人人称颂改革的今天看来,这绝对不是当年改革者的初衷,也不是我们能够寄予希望的未来。
体制饱受诟病若干年,其低效、惰性、浪费的恶习,以及对生产力、创造力和人民自尊心的摧毁性作用,直接导致了一九七零年代为拯救垂亡之中国从最高领袖到普通群众共同进行的奋力改革,其核心,就是破除旧体制对中国人民的禁锢和钳制,让中国人民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解放创造力,让知识、劳动和智慧公正而科学地发挥价值。
几十年来举国上下致力于革除的、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与人民幸福的体制痼疾,却再次迫使人们顺服和就范,舆论价值导向与受众价值判断背道而驰,在一个众人争当清洁工的极端变态事例中,现实已经开始无情地还原人们在分配不公体制下形成的阶层站位和利益抢位。这不是改革的失误,更不是改革的错误,这恰好是在国家进步过程中人们容忍了体制的骄傲自大而不思进取,恰好是改革的部分最大受益人在体制弊端的庇护下重新缔结同盟,为维持既得利益相对于普通群众的优势而夸大体制优势,鼓吹体制泡沫,将体制改革的功劳窃为保守体制所有,阻击改革的推进。体制之弊正如人体的病灶,因未得到根治且无有效压制,就会变本加厉地反弹,顷刻摧毁人们尚未稳固的良知,诱惑人们投入争夺面包而不是生产面包的竞赛。
在最高领导人的讲话过程中去关注其获得掌声的次数,有违讲话中反复多次提到的“关注民生”的精神,更多的关注应该来自于总书记“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的“解放思想”和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所带来的新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解决分配不公将会有哪些切实的手段。哈尔滨争考清洁工事件所揭示的就业危机其实是利益机制严重失衡的表象,任其恶化将会带来劳动者人格的危机和知识价值的危机,利益分配不公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大矛盾,“十八大”后的中国亟待化解这个矛盾。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2年第11期/总第240期)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