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青田七六”建筑物的活化
大学校园里的丰沛宝藏
国内外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都设有校史馆或博物馆,除展出该校学术成果与历史文物外,透过有系统的教育展示、导览活动与数字网络化,将学术殿堂的知识传递学子更分享民众,对于学习已无校园籓篱的现代化社会,开放大学校园里的丰沛宝藏,不只是提升大学本身的知名度或学术地位,也落实了校园的公共性与影响力。
跨出大学校园的藩篱
台湾大学身为台湾学术发展之先驱及缩影,校园自1928年建立以来,物种多样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优美的古老建筑与学术研究成果,藏身校园图书馆、校史馆或各系所标本馆中。2001年“台大数位典藏计划”开始着手将校园宝藏送上云端,落实无远弗届的数字化时代。2007年图书馆、校史馆与各系标本馆以博物馆“群”的合作发展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在研究教学功能外,亦能发挥社会服务与教育功能。然而如何广泛传播这些立意良善的信息、学术内容如何桥接普罗大众,是否能更进一步转换成文化创意产品资源,成为产业升级的助力,同时成为必须解决与重视的课题。
跟随时代脉络的大学发展,人、事、时、地、物的更迭,总是一部令人缅怀的历史,而其细节更常藏匿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果大学的校园见证了学术的发展,那走出校园围墙外,更能细细品味过往的大学风华,这些细节也许藏在大学旁的书店、饮食店、公园,然更贴切的地方,发生在大师们的老宅,生活的圈圈。对于这些极具历史故事的老旧宿舍,适当地保存并活化,除让亲历其中的后辈发思古之幽情外,对于常提大学永续发展的现代,更是填补每一段发展记忆,不可遗落的片段。
青田七六的诞生
台北市定古迹“台湾大学马廷英教授故居”,又称“青田七六”,是当年日本帝国大学微生物学家足立仁教授于1931年兴建的。建筑仍保存初建格局,走廊隔间仍为桧木制拉门,梁柱用料极佳,户外绿地植栽亦完整,庭院配置仍为大部分原貌,为台北市保存情况较完整的日式宿舍。房舍面东西向的巷道,为台北市青田街一带。日式宿舍群的共同配置原则,反映了当时住宅区之规划精神,也是台北日式宿舍群的主要特征,值得珍惜保留。建筑本身的外观特色为日式木造宅邸,然为适应台湾风土气候而略作调整,并融入洋式建筑特色如凸窗与花坛。地处全台最完整的日式住宅聚落,为1927年起由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及台北高商(台湾大学法学院前身)教授发起,由学人教授自费兴建供住家使用之建筑。1945年起由一代地质学大师马廷英教授使用。青田街区附近衔接师大商圈、永康商圈,为高度消费与文教区域,居民亦重视社区发展与营造。马教授家人2008年迁出后,大约两年时间缺乏维护,2010年起由笔者所在的黄金种子文化公司接手经营活化。
青田七六的整修:颓圮到重新出发
整理年过80岁的青田七六,以维护(conservation)代替修复(restoration)为原则,将曾被遗忘的青田七六,换上干净的衣裳,细心观察它的不适与需要,用清洁、观察、记录、维护的方式,人性地对待,不做不必要的新整修,避免不小心去除过去的历史痕迹,忠实地保存历史记忆。故维修这房子在使用上以保持建筑安全为主,旧的东西留下来,能用的尽量使用,并保持原有的设计与外观。简述青田七六建筑的特色如下:
和洋混搭
1912年前后,日人在台湾的建筑常发展欧洲大型的公共建筑规格形式,并辅以当地的特色,如东南亚热带地区会有的凉廊设计,以抵挡热带雨季与炎热的气候。明治维新后,日本喊出脱亚入欧的口号,试图与欧洲的建筑并驾齐驱,当时台北是一个非常好的试验机会。现在的台大医院旧馆、台湾博物馆、中山堂等公共建筑,无不展现这样的企图。私人建物风格上,也受到东西方冲击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具留德背景的足立仁教授身上。青田七六书房(书斋)外面的百叶窗,一般在金门、厦门看到的洋楼很多都是这样的形态,在传统日式房舍倒不多见,主要还是台湾的天气比日本炎热了许多,百叶窗可遮阳防雨。和室座敷(起居室)北侧是左右打开的门,外面也有像洋式一样拉开的百叶窗。房子不对称的正门门片与闽南建筑对称的形态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是日式房舍规格,可是却看到了低调加入的洋式建筑元素。
座敷(榻榻米房间)与子供室(儿童房)
和式的房间设计,要人坐下来思考。放慢心情坐在榻榻米上,看着窗外的庭院、房内空间的配置,会有不同的体验。榻榻米为主的座敷与次间,各占八帖和六帖榻榻米。一帖榻榻米的传统尺寸是宽90厘米,长180厘米,厚5厘米,面积1.62平方米。座敷外的两个门柜存放着防台风用的“雨户”木板,可以保护长廊(广缘)格子拉门上的玻璃,其中靠底部的一格格子没有玻璃,当时作为猫进出的通道,遮上一块布来防蚊虫。子供室外的百叶窗与门一关起来,孩童在这个空间内便显得特别安全,室内与隔壁座敷的柜子共享,人性的设计让隔壁的大人也容易察觉婴儿的哭声。
室内动线
青田七六不提供拖鞋,入内必须穿袜子,主要考虑卫生与维护古迹,因为穿袜所以行动要慢,希望来这里的人都能体会慢活。室内走廊宽度是日式房舍的标准规格120厘米,几扇左右不对称的门片都是洋式推开的设计,上面菱形的毛玻璃造型,看起来低调但极富创意。门的高度并不高,身高超过180厘米便要小心低头前进。墙上的嵌灯一打开,前后两个空间便都可以使用。空间虽稍显局促,但如同台北帝大在建造初期,就没有设计一个巨大的大门,反而是一个像警卫室的窄门,出入校门须从两侧进出,无法直接看透代表台大的椰林大道,必须入门后才能看到两侧的学术殿堂。
广缘与阳光屋
木造房子的最内侧是加宽的走廊(日文为缘侧或广缘),一般日式房舍很少加宽到像这样180厘米的尺寸,主要因应台北夏日炎热的气候,可以保持凉爽通风的空间。广缘长廊门的外面,有个可以晒太阳的阳光室,现存五根洗石子的柱子、地板,都是当年保留至今,根据足立仁教授的儿子元彦描述,当年就已经用了透明材质的屋顶,让阳光可以洒下来。阳光室的外缘有座自地面高起的游泳池,供锻炼身体之用,也因此成为游泳的好手,比赛还拿过奖牌。
庭院
足立仁教授在西式“接应室”(客厅)外的前院所种植的观音棕竹,目前仍旧生机盎然。前庭院在夏天散发七里香的香气,秋天有桂花香,花坛上有茉莉花、夜来香、白玫瑰,处处飘香。一株高耸的土芒果树也昂然至今,棕榈、蒲葵外,东侧步道还有锡兰橄榄与列为市定保护树的枫香。南边后院可以看到高耸的大王椰子树,过去这边也有种植咖啡树。当年日本的南进政策,涵盖大陆华南、台湾、东南亚(南洋)等地区,并以台湾为基地,研究经济农作物来掌握东南亚经济命脉与战略物资。现今台大校园内的傅园即当年日人研究东南亚、南洋植物的植物园。
人的印记
广缘落地窗的最上方玻璃贴着黑色不透光的纸,是为了防止空袭时室内灯光外泄而设,如今依然可以见到这样的痕迹。木柱子上留着的涂鸦,年代久远的陶制开关,一边抚触一边想象这里发生的故事,岁月与记忆的交错实在令人玩味。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历经大正、昭和年代,房舍的空间应用大量西化,慢慢地由接待客人为重,变成家居生活为主,安排在最内侧的座敷、子供室是居家空间,房门出入全部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外头树木高耸入云,夏天阳光不易照进来,为保持凉爽通风。每一个房间至少都有两个出入的门或窗,冬天午后透过斜照的日光,可以看出当年手工玻璃的波浪痕迹。房子南侧的广缘,整个视线无不被这个长廊所吸引,一格格的玻璃一路延伸到生活起居室,尽头的落脚处是极简横格子的门,左侧的门、窗也是同样规律的横格,虽然门并不是和式的,洋和混合在这条长廊,显现的是和风,与从大门刚进来接触到客厅的洋风,有很大的不同。
打造科普教育基地为核心目标
马廷英教授,字雪峰,辽宁省金县人,生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是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及海洋地质学家。为纪念这重要的一代学者,将其故居打造为以地球科学科普教育为核心目标的推广基地。以驿站的概念,让青田七六同时拥有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社区营造的三大平台,透过既有的文化创意产品、日式餐饮服务、免费地质科学与古迹解说导览,吸引民众参与并增加重复来访的意愿,潜移默化科普地质知识,以彰显并纪念地质大师马廷英教授对学术的贡献。台湾位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带,地质构造活动频繁,造就了丰富与惊奇的地质景观,更是难得的天然地质教室,是故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更应了解属于自己的土地故事。青田七六的地质科普教育核心业务如下:
一、办理地质科学科普推广讲座、影片欣赏等各式活动:(1)举办科普推广讲座与影片欣赏,邀请台大相关系所、各大学相关科系、自然科普相关组织担任讲师并提供资源,使马廷英故居成为科普教育推广的核心舞台。(2)配合学龄儿童、青少年、社会大众等不同科普分众,分配适切的活动比例,以达到科普推广之效益。
二、办理地质科学科普展示活动:(1)以季为档期,办理科普相关主题展示活动,与相关组织机构进行策略联盟,同时结合台大地质系数位典藏博物馆资源,作为传递地质科普相关知识的媒介。(2)展示规模以“小而美”为主,以具有鲜明主题性、精致、深入、趣味为策展目标。
三、开发、生产、销售科普教育相关影音、书籍、礼赠品:(1)可增加营运经费,同时为国内外优质地质科普教育相关影音、书籍、礼赠品增拓与消费者接触管道,达成推广地质科普教育之目的,并发展科教相关影音与礼赠品。(2)科普相关影音、书籍、礼赠品上市时程与主题,搭配地质科普讲座活动与展示,以创造最高整体性与最大效益。
场域的经营与活化
古迹经营
(1)保存维修马廷英故居:青田七六为精致木造建物,必须细心照料保养,并依据文化资产保护法相关规定,落实保养检修计划,妥善管理照料建筑。
(2)办理各项与马廷英故居相关之形象活动:举办马廷英故居相关形象活动,以建立与邻里社区、社会大众之良好公共关系,并使马廷英故居成为市民与观光客深度旅游与休憩交流场所。
(3)办理志工人员招募、教育训练:建立青田七六营运之非正式人力资源库,成为地质科普推广生力军,协助各项事务进行,亦成为解说导览主力。同时与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服务学习课程结合,使后进学子在服务过程中传承马廷英教授治学与教学精神。
古迹活化
(1)经营社群营销:为了让青田七六的形象深入现代人与年轻学子心中,利用Facebook、部落格(博客)等平台建立社群营销管道,进行低成本、高效益的营销宣传,逐步建立会员数据库与虚拟社群,使“人的参与”成为马廷英故居的源头活水。
(2)开发、生产、销售相关礼赠品,同时延伸青田七六形象、协助推广地质科普知识。
(3)于青田七六经营日式餐饮,除增加营运经费外,同时可提供参观者体验日式居住氛围,亦提供参观者、活动参与者交流互动之空间,并增加重复来访的意愿。
(4)老屋也时尚:“Old Type, New Age”,老派新作风的经营策略,吸引了更多年轻族群的到来,这里有366朵来自台湾这块土地常见的花朵图腾,依照每日出生的个性,赋予这朵花的花语,让前来参观的朋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日花,除了增加参与感外,也增添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与客制化的价值。
没有藩篱的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的文化与核心常牵动着大学的精神与风骨,跨越历史巨轮的台湾大学,像海绵一样吸收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让多元活泼成为台大学子的特点,时空的转移,网际网络的无远弗届,大学校园早已没有藩篱,然而实体的大学围墙外,亦有许多牵动历史的、学术的、情感的角落,它早就不被大学围墙所范围,但里头人的故事,一直精彩,值得品味。
(原载于《现代物业·设施管理》2016年第4期)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