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空间的核心:为每一个个体服务

行业交流时大家一般习惯讲客观物理世界的东西,整体行业在操作层面有非常实在的经验,所以有非常成熟的体系来支撑。而建筑师关心的在“物”发生之前,在“人”的层面,是我们能够如何去“想”。

我们在荷兰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叫MAT Office。回国之后,我们发现所接触的项目95%以上都和城市存量有关,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几乎百分之百都是给年轻人使用的,供年轻人工作、居住、生活、娱乐。所有这些促使我们去回想,做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是什么,以及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思想。

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满足员工的不同工作需求。

话题还得从2012年在荷兰的一段经历讲起,我们当时刚成立事务所,想找办公室。我们找到了在鹿特丹市政府对面一个空置的办公楼,是一群有志青年找的一个空场地,他们向政府提出申请来用这个场地,而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见的自上而下开发的模式。他们一群人成立了委员会,自己召集了艺术家、产品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还有很多写小说的人甚至做互联网的人入驻,里面所有的家具是他们自己打造的。通过和政府置换运营的协议,他们组织了很多非常好的城市快闪等文化活动。

这让我们思考,空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真的是需要自上而下地干预和设计,还是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另外层面的东西?我们回国以后,看到现在所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所有的工具都变化了,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是所有国家无法比拟的。

而关注到这些话题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2014-2016年花了两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关于办公空间的调研报告,追溯办公空间的源头,探讨如果现在周围都是众创空间我们的工作方式将要用什么方式来替代,以及它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在回顾办公空间发展历史的过程中,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最开始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是不需要运营办公空间、不需要写字楼的。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各项分工的产生,我们必须依赖办公空间来工作,甚至每个人会觉得,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但只是这样就够了吗?这里面最本质的“人”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会是怎样的?

现在我们提出了Office 3.0的概念。如果回到最开始,什么叫Office 1.0?当时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最开始,1904年,大家有意识地在一个集中的写字楼里工作,相互配合。之后美国的著名建筑西格拉姆大厦出现,代表了现在高层写字楼的原形(它有一个核心筒,整体建筑的空间要通过这个核心筒来排布),影响了我们现在很多城市的高层建筑风格。所以我们提出,Office 1.0的概念就是在固定的场所要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办公的位置。

完全开放的设计员工可以随意挑选工作位置,没有任何阻碍地交流想法。

我们会反思,如果办公空间只是建筑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面,未来人的自由是否某种程度上被束缚了?一个空间它是如何被分配的,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关于官僚、机构化和组织管理强势或者不强势的程度;另外一个维度是关于互动和合作。我们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坐标,你的团队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重新设计的价值观还是总部的价值观?回想一下自己的办公室,我们会发现设计一开始在体系的分配上冥冥之中是有一些结论在里面的。这也让我们反思,未来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突破?

西格拉姆大厦出现,代表了现在高层写字楼的原形,人们被限定在一个一个的隔间里。

当然,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之后,互联网可以让我们打破时间和场所的约束,可以随意地工作。在1992年,一个著名的建筑师提出了无纸化办公、虚拟式办公的概念,可是当时失败了。而现在我们再看这样的案例,是否觉得非常熟悉,是否很像现在的众创空间?后来也出现了脸书(Facebook),有各种开脑洞的场所、有共享式的办公。而这时候我们在想,这整个空间体系产生的一个源头,是否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工作模式在潜移默化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颠覆?空间变得碎片化了,空间的使用不再是随着时间而约束,而是我们可以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选择办公。而当社群化之后,我们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用来与人沟通、交流。我们希望大部分时间在咖啡馆工作,同时它也意味着在各个尺度上都要找到每个人可以办公的场所。我们可以在吧台和大家进行网络互动,可以坐在沙发上或者在任何地方开脑洞获得工作的灵感……有各种各样的空间体验。当然,员工中也有带孩子的妈妈、有需要照顾家庭的骨干,我们要顾及家庭、顾及所有的个人生活和爱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场所本身也需要一定程度上个性化。同时城市又要求我们工作的空间和城市的公共空间或多或少有一些互动,当在城市中开阔的地方给大家提供一种体验式办公的模式,有互联网、有餐饮,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地工作——这种社交,这种场景营造之下的办公,是否能够帮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在办公空间内打造亲子室,让员工工作同时兼顾家庭,提升员工满意度。

也是因为这些思考,让我们去想,我们所提的Office 3.0,在未来的办公时代工作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办公空间会转化成什么样?未来的办公空间,是否要更大程度上解放人,解放我们原有的写字楼和建筑空间?可能未来企业间的界限会消失,办公空间和商业空间的界限会消失,城市是一种分散化的状态,未来大部分人的工作场所一定是朝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需要工作、社交,需要挣钱养家;另外我们面向的是城市,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建筑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和场所。未来城市会不会超越单个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共享的平台?办公空间是否有它的边界?从楼宇来讲,从建筑师所能干涉的空间边界来讲,是否需要拓展它的定义呢?

2014年我们调研的一个案例,是在泰国的一个购物中心,之中有一家24小时的工作咖啡。当时国内还没有这么风风火火的众创空间,在泰国其实已经有了一些模式在尝试。这家24小时工作咖啡的由来,可能是一个很巧合的情形:有一些本身不喜欢逛街的人陪着朋友来逛街,他就可以在这里坐下来处理他的工作。它同时也是一个图书馆,构成了一个办公+消费的场景。这其中当然还有很多办公+商业的场景。这个购物中心是一个孵化器,是很多服装设计行业的展示中心,底层的一些空间是试衣间或者设计产业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最后发现,原本商业空间的人气逐渐地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办公室一定是在写字楼里面吗?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城市的存量,去拓展一下我们的办公场所?或者说,在现有的办公建筑和办公空间界限的范围之上,我们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扩展它的边界?日本一家叫PASON的公司,非常前卫地在办公室种菜,当时它是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后来这变成了他们公司的一个输出业务——很多员工出来教别人种菜。还有一个在北京的案例,是一个办公+艺术空间,它通过不同的组团像小街区一样组成办公空间,所有空间的外墙成为街道的墙壁,墙壁上是展出的绘画作品,就像我们现在的画廊一样,你突然路过画廊,然后走到旁边一个小的通道进到你的办公室。这就等于我们把每个人的办公空间的边界本身变成了展场、画廊。所以你会发现,未来我们不需要那种高大上的美术馆了,我们只需要在城市里面通过各种空间嫁接的方式,把艺术植入进来,让艺术成为打破边界和层级的事情。

当然还有更先进的案例,叫办公+居住,这可能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公寓+办公还不一样,甚至更革命——我们能不能在别人家里办公?也就是说当你的居住面积足够大,你是否可以释放你的客厅、拿出来可以分享的部分,成为大家共享的一个部分?这样的案例现在发生在瑞典和意大利。我们也有朋友在实践这样的模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近邻工作空间的共享来建立一种社交。当然也是针对自由工作者,包括从事设计行业比例比较高的人群。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联合办公品牌在曼哈顿的高架桥下组织了一个活动,周围设置很多烧烤摊和各种饮料摊,大家聚在一起,跟逛市场一样工作,效率非常高。一开始为期是一周,后来由于太受欢迎大家预约来使用。城市有这么多的存量、空白,将来当城市的人口遇到消解的时候,或者遇到重新分配的时候,这是否也是一种使用的方式?

前面所有的案例,里面最重要的其实是人,或者叫做工作的个体——我们最终极的价值观或许就是给这样的一个个体提供空间的自由度。1968年奥地利的一个思想家提出,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办公室,给他一个范围、界限,给他网络,他就能够移动办公。50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想这样的事情。我们就顺着这个开了脑洞:如果我们所有生态的建立可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从物的角度去组织和分配,是否可以基于个体需求的角度建立生态的单元,细分不同的人群,对休闲、消费、文化、科技不同的诉求来形成分配模型,从而建立一套在物业开发之前的架构体系。可能这需要更多的思想层面和建设层面的结合。当然更理想的是,基于个体的生态单元,未来在城市中是一种相互供给的关系。我们建立这个生态之后,可能会成为无限体验和创新的一种模式。就像脸书最新的总部一样,在里面看不到层级,马克·扎克伯格的办公室只是一张办公桌而已,大楼内所有单元可能是健身房、会议室、母婴室……是所有我们要植入的为个体服务的单元,是一个定制化的空间。

所以我们最后提出,Office 3.0是一种基于城市的不同尺度的社区共享。这里分享几个我们设计的案例:一个是浙江某园区,它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方式去做服装设计的园区,旁边是高铁站,有很多商业园区。因此我们希望它有一个经济模式,由概念上的“互联网+”变成空间上的“互联网+”,所以我们用空间切分、渐变的手法,在不同的尺度上能够提供一个街区尺度的服务,形成办公和社交的综合体。当然更多的时候,设计的本身不在于把一个东西做好看,而是做一个体系,就是从大尺度到小尺度都能够适应不同的行为,这是我们认为的重要之处。在这样一个开放体系的建立之下,无限切分和关照每个尺度的功能需求,是一个整体的共享平台,这个平台上有很多功能:酒店、商业、设计……我们熟悉的功能都有,它能够回应不同程度的社交需求,能够建立和城市互联的界面。最后它还是一个新的地标。所以做城市尺度的事情和做建筑尺度的事情是一样的,是一个基于生活方式的共享,我们要关照个人,关照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关照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关系。

在办公空间里面办公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一个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体现在他们的企业文化里。比如另一个案例:一个70后的团队要带一个90后的设计师做一个创新的项目。在空间设计时他可以选择把楼梯放在中间,从而成为一个高效监督的空间。而这个团队选择使用一种隐藏的方式,在空间里面植入一个建筑,在这个建筑周围建立了一条走道,使所有人在这个空间里都是漫游、漫步的状态。因为创始人一开始打造这个空间时不希望人们在这里受到约束,而是可以找到各个小角落去做自己的事情,有灵感释放的空间,同时以生活方式为核心,大家在这里吃饭、聊天、看电影……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一种典型化的蔓延方式悄然生成的。

作为一个同是创业行业的人来说,可能更能代表空间的使用者,我希望在未来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够把生活和工作进行一个融合。这将会是比较理想的一个状态。

(张淼,MAT Office超级建筑创始合伙人。本文由其在中国写字楼行业互联大会上的演讲整理成稿。)

(原载于《现代物业·设施管理》201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