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工作空间对知识生产性的影响

在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之下,经济社会正在从工业化大生产转型升级,向高科技、信息化、创新型经济方向发展。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的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

经济在向知识生产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变化促使组织结构与工作方式发生着转变。在这种转型之中,工作空间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如何促进知识生产性的提高是近年来国际设施管理领域中被广为关注的一项课题。

在空间管理的实践中,在通过工作空间的设计促进知识生产性的提升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尝试。不过,因为知识生产性是很难定量评价的,可是从经营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时又是无法回避的,所以如何科学地评价工作空间对知识生产性的影响,对今后工作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期专栏中,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日本设施管理协会(JFMA)工作空间知识生产性研究委员会(以下简称“研究委员会”)关于工作空间进化模型的研究动向。

知识生产性的假设条件与定义

知识生产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题,研究委员会从设施管理的角度出发、以建立企业经营的支撑框架为目的,通过对经营学、组织学、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产生出此项研究课题的假设条件,即“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解读知识生产性与设施的重要轴线。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在以分工为前提的组织中,从内部很难看到全局,很难实现自我组织化(适应变化)。为了实现创造性成长,需要从封闭的分工系统向可以看到全局的随时协作系统方向进化。(组织联动型分工)

二、在企业组织中的“个体”仅仅靠一个创意就能完成创新是几乎不太可能的。倒是把多样性引入到组织中、将创意的积累与磨砺即创意工夫这种组织的力量结构化,才是行之有效的。

三、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能量,锻炼组织的创意性。如果把生产性的场所比作工厂的话,那么创造性(知识生产)的场所就是工作室。工作室的构建方法与管理指标是必要的。

研究委员会以这些假定条件为基础对知识生产性进行了定义:

知识,是指属于组织的个人或者团队所拥有的技术、经验、感性等一般性的智慧,或者谁都可以使用的被信息印证的智慧。

知识生产,是指个人动脑将新的构思或发现通过能让人理解的形式提出的过程。

知识生产性,其本身是个人进行的,不过在持有某种目标的组织里会对量与质提出要求。此外,由于与他人或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生产会出现增减。也就是组织培育个人的知识生产的精神性物理性环境的状态。

设施虽然不能保证可以提高知识生产性,不过通过以往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设施能够对人的意识与行动产生强烈影响。“精神性物理性环境的状态”如果没有框架进行评价的话是无法进行改善的。因此在上述的假设条件与定义之下,研究委员会对能够有什么样的经营支援工具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框架

研究委员会经过长期大量广泛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工作方式”、“组织”、“设施”这三个分类。然后将这三个分类分解成中项目、小项目,把50个小项目作为影响知识生产性与工作空间的因子(图1)。

    



             

“工作方式”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性、包含意欲与能力的行动类型。“组织”是指经营战略、方针、制度设计等。“设施”是指建筑物、办公环境,也包括信息化环境等。研究中对这50个小项目每个与知识生产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明,开发其中的20项可以进行等级评价的工具(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用于把握工作空间到底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知识生产性。

支撑知识创造经营的工作空间进化模型

研究委员会将上述的组织、工作方式、设施这三个分类各分为五个成长阶段,组合成为工作空间进化模型。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模型的重点并不是为了单纯比较A公司与B公司。正如前述的那样,虽然知识生产性与工作空间有深度的关联性,但是并非就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模型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找到现状与应有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一阶段[1]

工作空间形式:细胞空间

工作空间特点:个人完成工作,重视等级

组织:部、科固定化,功能特定化

工作方式:个人工作为中心,在自己的工位上完成

设施:隔断、单间,重视个人集中工作封闭的系统

第二阶段[2]

工作空间形式:小组空间

工作空间特点:个人主义消融,相互理解与共有

组织:部、科流动化,重视合作

工作方式:个人工作为中心+协调与配合

设施:通用设计、排除隔断,共同规则,开放的系统

第三阶段[3]

工作空间形式:开放空间

工作空间特点:工作内容的变化,协同工作的增多

组织:部门间配合,重视横向合作

工作方式:个人工作与协调工作并存

设施:促进交流,个人集中与团队合作的工作空间再分配

第四阶段[4]

工作空间形式:共享空间

工作空间特点:从专用到共用转变,适合多样化工作内容的空间

组织:矩阵式组织,以项目为单位

工作方式:多项工作同时进行,与公司外的合作伙伴配合

设施:空间功能的多重化,根据不同用途可以选择的共享系统

第五阶段

工作空间形式:交流场所

工作空间特点:根据包括外部以及其他分支机构的最适合知识生产的不同场景进行选择

组织:变形虫组织[5],根据战略不同而变化

工作方式:活用集体的知识,与外部以及海外协作

设施:转变用途的结构,虚拟空间,可用性

注:以上五阶段模型根据JFMA资料编辑整理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到,组织、工作方式、设施三者相互关联是支撑提高知识生产性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组织、工作方式、设施三者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如果这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步就会出问题。这个模型具体的评价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不过总体思路还是可以给我们不少借鉴的。在设施管理的实践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在掌握好组织、工作方式、设施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工作空间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①斋藤敦子,《支撑知识创造经营的工作空间进化模型 其背景与手法,探讨活用的可能性》,2013 JFMA JOURNAL - R.

②斋藤敦子,《知识生产性与工作空间进化模型 研究中间报告与工具开发》,JFMA论坛2012.

(本文由《现代物业》全案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

     

© 2019 中国设施管理网  |   滇ICP备19007344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