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设施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设施管理行业近年来逐渐在中国崭露头角,我们也开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怎样构想这个行业?怎样成功地将一群刚刚成长起来的职业人才改编到设施管理这个已完全形成且高度功能化的全球行业中?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去了解设施管理这个行业最初诞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最初植根于制造业,而计算机行业的兴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被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敏感地捕捉到,并于1959年写入他的著作《明天的里程碑》,首次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本质上懂得为生活而思考。这样的职业类型包括工程师、程序员、律师、金融分析师、科学家、建筑师等。他们的价值不仅有别于手工劳动者,而且在解决问题和利用不断增加的信息方面与其他劳动者大相径庭。
这种改变对工作场所带来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所提供的环境应该能支持和迎合这类知识型员工对不断增长的效率结果的期望。
直到大约20年后,行业开始为负责管理这样的工作场所的人设定出简单的职责要求。在这20年里,我们的“设施管理人”被加入到各种协会中,他们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要求集中的新兴事业的需求。1978年,当赫曼·米勒研究机构主持召开主题为“设施对效率的影响”的会议时,这一切成了讨论的焦点。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中,有一小群设施管理职业人士呼吁要专门成立自己的协会。两年后的1980年,分别代表银行、制造业和高等教育的三位人士创建了国家设施管理协会(简称NFMA)。
该协会的目的是“推广具有独特理念的组织型工作场所管理的实践,此管理认识到设施已经对人类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组织目标产生了一体化影响。”
这种理念被戴维·阿姆斯壮很好地诠释了,在1982年名为《整合人员、流程与场所》的文章中,他强调了设施管理人在建筑环境范围内的职责应该是这三个区域的交集:(1)人员-设施的入驻者,(2)流程-引导服务交付的工作程序,(3)场所-人们入驻的前提和服务交付的地点。
人员、流程与场所的整合
在这之后行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协会因此把名称改为IFMA(国际设施管理协会)以便更好地代表会员的类型。协会最初的任务之一是要总结出设施管理人(FMer’s)固有角色的主要功能列表:
(1)运营及维护;
(2)领导及管理;
(3)项目规划与实施控制;
(4)设施财务管理;
(5)设施环境管理人;
(6)沟通能力;
(7)设施质量评估与创新管理;
(8)不动产经营管理;
(9)设施技术应用与管理(2004年新增)。
这张列表非常独特,因为它指明了这样的事实——设施管理是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技能的综合体。
早期设施管理人中有部分来自于多种学科,包括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施工技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法律、财务)等。虽然所在的学科不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能在不断发展的严格要求下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场所或设施。
当然,伴随知识型员工需求趋势的同时也会有其他需求趋势对设施管理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有某种附加的驱动力能够为组织的商业目标和设施管理部门管理的工程资源之间搭设桥梁,这种驱动力会再次将设施管理这个职业提升到企业内更重要的层次上。
而在后来,自动化和其他技术又对设施管理职业带来了极具意义的影响。自动化和其他技术已经为设施管理提供了以下的受益:
(1)帮助设施管理人能对巨大的成本与合同负责;
(2)更好地测量工作的成功与失败;
(3)在自动化技术使用之前,设施管理曾经只使用硬拷贝文件;
(4)加快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速度;
(5)培养了比较过去结果与未来期望的能力。
最终,自动化和其他技术为设施管理人提供了更大程度的信息,使之在组织内高层管理中可以有更权威的声音。
当设施管理行业在全球逐步发展时,在某些区域出现了其他不同的产业体系,到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更多的国家或区域范围的设施管理行业协会(如欧洲设施管理协会、英国设施管理协会、澳大利亚设施管理协会、日本设施管理协会等)。在其中一些国家,设施管理是从不动产或运维专业起步的,而在另一些国家,设施管理开始于软性服务行业。所以设施管理的发展方向会因来源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其他行业协会甚至开始加入设施管理的子专业如RICS(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和BOMA(建筑业主与管理者协会)。
2005年,由澳大利亚设施管理协会发起,IFMA(国际设施管理协会)形成了第一个与卓越合作伙伴联合的协议,这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模型。这也导致了IFMA成长为一个以成员为中心的设施管理组织联盟,在该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中提供领导力。有趣的是“卓越合作伙伴”合作形式为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非IFMA个体而具有识别和提供注册设施管理经理(CFM)认证能力打下基础。
虽然存在一些差异,到2006年,所有29个欧洲国家在设施管理的定义上达成一致:“将组织内的流程加以整合,使之维护和发展已承诺的服务,以支持和提高主业活动的成效。”
这也在以下两大主题下分解出更多的领域:(1)空间与基础设施;(2)人员与组织。空间与基础设施被称为客户因工作空间需求的响应。这些服务包括空间规划,工作场所的设计、施工、租赁、出租管理、建筑施工、维修、家具及设备管理、技术基础设施(MEP系统)、清洁等。人员与组织包括客户需要的健康服务、餐饮、活动管理、ICT(信息和通信技术)、酒店、安保、安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办公用品、文件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
有趣的是,这种分解比设施管理在北美典型的概念更为广泛。IFMA在国际和北美对设施管理的定义是:“一种由多个学科相结合的职业,以整合人员、场所、流程和技术使建筑环境功能专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定义分解几乎涵盖组织的所有非核心功能,而北美的观点集中于环境建设,从而排除如会计、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其他功能。
在2012年11月举行了一次关于发展国际设施管理标准的ISO会议。这次会议由26个代表参加,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丹麦、德国、匈牙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9个国家。下一次主要会议计划于2013年9月在日本举行,届时应该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至今为止所提议的关于设施管理的范围或定义被阐述为:“设施管理整合多样化功能以保障富有成效的、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
当然,亚洲已经成为设施管理市场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日本因为介入时间早而成为亚太地区的领头羊。这三个协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启动,目前市场已经发展成熟并为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良好示范。
这将是设施管理行业新一轮的发展,大家都在关注亚太哪个国家和地区会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最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和印度设立的设施管理协会或分会在刺激着更多机会的发生。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日本这几个早期加入设施管理协会的国家和地区显而易见已拥有获得成功的部分重要因素,他们的实践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会员们提供了知识分享和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这样的平台更加显著地加快了设施管理行业的发展速度。
这样的发展势头也提供了支持和配合当地政府关于设施管理行业倡议的关联点。这将最终迎来各国政府和设施管理行业的成功双赢。
例如,澳大利亚政府2004年至2008年间的设施管理行动议程倡议得到了该行业董事会提供的多学科支持,其中具有独特识别性的设施管理因其指向更高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成为首要的贡献者。这个项目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完全赞同与支持,并承认设施管理行业是澳大利亚2005年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设施管理行动议程与CRC-CI“设施管理示范项目”研究协作:“悉尼歌剧院 ”,由时任澳大利亚设施管理协会主席史蒂芬·巴夫尼亲自领导,已对澳大利亚设施管理行业的支持和方向产生了持久影响与超越。设施管理示范项目的获奖出版物《设施管理作为业务推动者》在2007年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指导:建立特别关注服务采购、技术(BIM)和性能基准的管理理念和平台。
除了公共和私人的合作,还有其他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设施管理行业的发展。这些活动包括从业者和教育工作者出版的文章和书籍。在设施管理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出版案例包括斯通博士《使用中的费用》、伯纳德·威廉的《设施经济学》与戴维·科茨的《设施管理手册》。
IFMA的“World Workplace”每年在美国举行,这是自1980年以来全球最大的设施管理会议,也是一个促使行业发展的极好的平台,同时为全球顶级思想领袖提供了一个物理平台和人际网络以便分享行业和产业的最新思想和最佳实践。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会存在知识差距,需要对该领域的现有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通过培训知识的有效转移可以提高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质量,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并对其工作的整个组织产生直接性的经济价值。
开展设施管理项目的学历教育也必须在大学就开始系统设立。自2008年来由IFMA资助,这样的教育体系已经存在于欧洲、北美、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认可的项目超过30个。目前,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设施管理市场这一领域尚待发展与成熟。
最后,当组织试图改善自己的设施管理功能时,总是会问“我怎么与我的同行比较所作所为?”这需要某种形式的基准进行检测,无论是基于一个小型还是大型的行业规模,只有当我们知道哪些方面表现不佳,才可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借鉴行业最佳实践制订在线处理策略。
虽然设施管理市场已经在过去的30多年中达到了一个成熟的程度,但它仍然在发展中。未来5年-10年将会迎来设施管理世界的重大变化,作为行业的一员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一切。
在过去的几年中已有一些研究报告发表,IFMA也一直在强调其实用性和洞察力。在2010年发布的全球设施管理趋势报告中定义了设施管理领域未来的10大趋势:1、可持续发展;2、越来越现代化的建筑技术;3、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开始老化;4、应对全球复杂环境的预案;5、海量的设施管理数据;6、寻找顶尖专业人才;7、提高设施管理的职业地位;8、不断发展的技能和商业意识;9、提高工作场所的效率;10、变化中的工作场所。
总结来看:1、这些趋势都是相互关联的;2、为迎接挑战,教育与培训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3、设施管理拥有光明的未来,定有机会影响组织的战略结果。
当我们寻求提高中国的建筑环境和工作场所水平时,行业的从业者、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政府的相互关系对设施管理行业的最终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已经出发。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我们正以设施管理人的协作会议起步,正以设施管理专业杂志《现代物业·设施管理》起步,正以同济大学曹吉鸣教授的著作《设施管理概论》起步。当然,要让中国设施管理行业取得竞争性的地位,并获得全球影响力,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