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造弄堂闲置空间 与居民共享

弄堂里建共享客厅,共享书房,在自家弄堂招待亲朋好友,出门就进免费书屋。

据新民网消息,本月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西里弄和永康里建起了共享客厅和共享书房。共享客厅由居委会的旧活动室改建,有半条弄堂宽, 30平方米的客厅里有两张1.4米长、可以拉伸的大桌子和8个靠背椅,弄堂居民仅需提前申请便可免费使用,可自带食材餐具,自己下厨,邀请亲朋好友来聚会、聊天、吃饭。

永康里主弄的一处水泵房上方15平方米的闲置空中阁楼,则被改造为共享书房,屋内摆着三个大书柜,里面存有科普、文化、健康、少儿等多个门类的近500册图书,弄堂居民茶余饭后可以来这里看看书,聊聊天。

上海弄堂里的房屋户型较小,进屋就是卧室,没有接待亲朋好友的客厅,更没有书房,弄堂道路狭窄,出入极为不便,这样的居住环境是许多老弄堂居民几十年以来的心头之痛。家门口能有一处共享空间,对于弄堂居民来说就是奢侈品。将活动室改造成公共接待客厅,将废弃楼阁腾出来打造公共书房,把废弃防空洞填充加固后,变成居民晒太阳、聊天的中央广场,上海老弄堂改造可谓是良苦用心。

随着城市社会的变迁,上海弄堂社区居住人口结构早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原住街坊老龄化严重,外来临时居住人口逐年增多,人际关系变得很淡漠。过去的弄堂里叫卖零食点心、平时出入照面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坐在弄堂口修补摊聊家常等富于邻里感、人情味的弄堂文化早已消失。众多上海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弄堂共享客厅、共享书房的出现,为公共交流、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最基层的场所,搭建了一个弄堂社区居民交流的平台和桥梁,这和很多城市举办的社区邻里文化节一样,能促进邻里相识、相知、相助,让居民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邻里和谐,激活了居住在弄堂里的上海居民对弄堂的归属感,提升了居民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质。

上海市针对以弄堂为主的旧房改造工作,早在1978年就开始起步,改造经过了从单一的改善通风采光,增加建筑面积等住宅大修到街坊综合改造,再到修旧如旧保存里弄风貌的变化过程,而现在的改造行为,更加注重的是对老上海特有的弄堂市民文化的保护,从单纯的建筑改造到用人文的载体,情感的融合,去贴和居民生活需求,找寻文化的回归,这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进步,以及城市公民对生活的精神品质追求。

如果说上海的城市街道、广场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老里弄就是城市的“里子”。“里子”尽管隐蔽,却是离居民最近的地方,它的好坏,与居民的居住环境、民生福祉紧密相连。这种遵循居民居住需求的弄堂微变化,能持续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