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建议环境改善之说帖
题目所指“市民”是我黄世孟,“环境”是我感觉不舒服的公共场所与城市景观。这是一份市民向行政机关投书的短文,以物业管理观点的建议,表达希望城市环境改善更文明的心声。
台北捷运人文风景之声与音
台北都会区捷运(地铁)1996年3月28日开始营运以来,截至今天已逾20年时光。目前共有5条主要路线与2条单站支线,路线里程136.6公里、营运里程131.2公里,营运车站共117站,服务范围涵盖台北市、新北市与桃园市,乃台北都会区的交通骨干。我以物业管理观点察觉捷运营运实况,窥探到值得省思的捷运人文风景的声音。
台北地铁,人少且有秩序。
捷运通车后对台北市民确实起了优雅且文明的作用,千真万确是拜科技改造(或称调适)人性之赐。因为捷运车班准时,车厢出入口准位,旅客先下车后上车自律有秩序;更值得一提的小事是,旅客被教养成“捷运车站内不会饮食”的习惯,因此,台北捷运无论车流与人流,既不慌也不忙的顺畅,车站室内空气质量佳且顺,体感的温度或湿度佳且爽,眼见景观的干净、美观,人文风情典雅、舒适,能乐活居住在台北,真好。然而因为好,必须要求更好,才能创造新的文明水平,才有下列建议说帖:
捷运营运制式广播太频太烦。少见台北市民在捷运车站内或车厢内大声喧哗景象,反而捷运营运单位考量能更周全照顾旅客,全天候实施过多量制式通告广播。简言之,通告一件事情使用四种语音广播服务,包括普通话(台湾称国语)、闽南话、客家话、英语。令人只觉得一旦进入车厢后,一路是行车的车轨噪音与广播的温馨提示。每一站广播一次,真是烦死人。捷运局可否大胆采用我的创意思维,建议每月或每周仅需选择一日即可做次静音实验:在捷运车站内停止调教市民文明礼仪(譬如礼让妇孺或行动不便者)的广播,车厢到站开门、关门也可不广播(但紧急广播不限),让台北捷运车站上或车厢内,获得一日更为宁适的时间,也许一日的声静音无会令旅客启发新观感,也许有机会诞生更优雅的台北捷运新文化。
就物业管理观点而言,台湾公寓大厦高密度集合居住,在住户间产生纠纷事件的前列之中,噪音是导火线之一,因此控管环境声音经常成为物管课题重点。我记得曾发生过“大厦钢琴杀人事件”:楼上弹琴者的乐音变成楼下邻居痛苦的魔音,噪音造成住户激怒,发狂以致造成不幸事件。另有一亲身体验事件:台南市成功大学旁的某中学,每天朝会使用大喇叭,师长训话广播声传千里,过大刺耳不悦的教训声,甚至影响校园周遭居民日常的生活。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将心比心”,或说科技的广播设备系统未到位。然而今天的社会与科技发展,已从智慧化建筑迈入智慧化城市,无论商办园区或住宅小区,开发阶段从事空间与设备之规划设计时,前期物业规划设计提早介入广播系统与设备之布局与安置,是可以达成广播服务到位、通告又不令人厌烦的效果的——这就是物业管理的课题了。
骑楼人行、脚踏车行的质量仍待提升
台北人走在城市街道上,能被尊重的感觉,真好。能被开车驾驶人、一般路人或商家店面的生意人、大楼保全物管服务人尊重,当然会感觉温馨。然而台北人走在无声无息、无障碍且友善的人行环境,更显得身为“人”被尊重且有尊严的享受,真的很好。
在街头能被开车驾驶人、一般路人或商家店面的生意人、大楼保全物管服务人尊重,会感觉温馨。
因此,街道十字路口大小汽车学会让路人先行了,街道骑楼人行地坪整齐平顺了。乐见台北市政府宁可汽车道路缩小宽度,友善地努力拓宽人行道,亮丽市政建设成果显现了。台北市柯文哲市长选择了复兴南路与北路改造既有人行道,同时增辟脚踏车道的政绩实现了。但是,骑楼人行道与脚踏车道的待改善事项,市政府仍然看不见或称不想见的盲点如下:
畅通骑楼人行道尚待努力,会有掌声
台北市三十、四十米路宽干道,街道两旁建筑骑楼人行道确实大部分畅通了,但是路宽二十米左右街巷道,法定的建筑骑楼人行通道许多仍然被住户或商家店面违规占用着,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公共交通与市容景观。市政建设若有勇气选择落实公共安全,继续努力畅通多条人行道,一般市民是最容易体验市政绩效的,然而也会直接影响习以为常的商家店面生意。请问市长,您需“掌声”还是顾忌“怨声”?
辟设脚踏车道需兼顾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
我每天骑脚踏车上下班,在台北的日常恬淡生活真的很舒服。从济南路沿着仁爱路骑至复兴南路口,转弯往北骑在复兴北路脚踏车道上,心中默念着“柯P(编者注:即柯教授之意,台湾民众对柯文哲的戏称),我好感谢您”。抵达南京东路口再右转,沿着南京东路往东向,骑在人行道上有划线的脚踏车道上,对台北市捷运局心存感恩,感激他们提供市民有品的新生活。眼见南京东路宽阔的干道上,没有任何出丑的电线在空中摇荡;干道种植的路树逐日成长绿荫盎然;街道上汽车喇叭声减少了;台北市容与生活的明显改善,我应该心满意足时,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再大惊小怪。但是,市长您知道吗?人行道上的脚踏车道线,为何会在某一路段随意涂销掉呢?脚踏车道线内为何经常众多人行呢?为何仅止于脚踏车道硬件的建设,不知规范与倡导脚踏车道属于车行与行人走人行道的管理呢?当您闭上眼睛想想实际的景象,行人可以在宽阔人行道上通行,旁边毗邻划线的脚踏车道市民不知不觉也当人行道,这不是很奇怪吗?难道一定需要在脚踏车道上撞死行人,才有新闻报道提出脚踏车道使用与管理的规范吗?
就物业管理服务观点而言,台湾都会社区或大楼建筑的保全、保洁与保养等专业服务均限定在一栋垂直大楼或特定空间范围内,泛称“建筑物业”。依据前述公共空间的使用维护或管理服务需求,台湾当前已拥有若愿俯首弯腰、就是遍地黄金的“街道物业”商机。期望台北市政府知道,对于街道服务的事或物,民间的物业管理行业有能力且有意愿来做,协助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反之,也期望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决策者,敏锐察觉街道物业管理之商机,提升与拓展专业核心服务能力,延伸开发街道的物业营运与管理的新市场。
结合房屋税制改善市容观瞻之挑战
一座城市的市容观瞻,建筑街景丑得令人看了就会生病,怎么办?
这是当前台北市民的噩梦,也是台北市长的施政课题。台湾市容观瞻的丑不是台北市单一现象,的确是台湾整体城乡风貌的丑态。回顾台湾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有哪一任哪一位领导人在职身居高位时在公众场所讲过“丑陋的城乡景观风貌要改善,改善市容观瞻应列为主要施政重点”这样一句话?也因为没有如此的领导人,所以我深深怀疑民众教育在美学与美感方面实在太差了。柯市长,请您有智慧地选择在最适当的时间、空间与人间,对全体市民公开呼吁一句话:“改善台北市容景观,列为今后施政重点”。我会由衷地感谢您,也祝贺您市长选举连任成功。
建筑外观是有形无价的公共财,要保健、保养与保洁。我记得1950-1960年代的小学朝会,有晨间检查,老师检查学生要带手帕、卫生纸。虽是小动作,却是提升人民公共卫生的第一步;让我将台湾的建筑物“拟人化”比喻:人会生病成病人,房屋也会窳陋成病屋。人病要就医治疗保健,屋病更应该维修与保养。很遗憾,长久以来台湾的屋主几乎完全没有新屋保养、老屋保健的思维与共识。甚至一栋房屋启用数十年后,既不知保健更不重视保洁,导致台北市建筑物外墙瓷砖剥落,造成意外伤亡事件——其实意外却是意料中的结果。建筑物外墙景观经常灰头土脸,既脏乱又蒙尘,如同小孩自出生后一辈子从来没有洗过脸,市民没有建筑保洁思维与习性,造成建筑景观蒙羞与变丑,真的非常对不起建筑师与起造人。
想要扭转这种市民劣根性,应首先重新定义建筑行政管理之重点范畴,其次教导市民建筑物需要维护管理,是当务之急的执政课题。我认为当前台北市政府为市民服务的既有水平,若仍止于满足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的基本需求,缺少了维护与提升市容景观面向的动力与机制,台北这座城市是伟大不起来的,也会越来越落伍的。反之,若能将改善市容观瞻之美的力道,藉由美学创造崭新的文化与经济效益,当前是最好的施政时机。因为恰逢营建业逐年低迷不活络,此时着力改善市容,即可扩大营建需求,创造新行业、新职业、新产业。如有真有一天如此了,柯市长,您就功德无量喔。
房屋税制结合广告招牌、外墙铁窗之景观管理
最近新闻报道,台中市“民意代表”们又再次提议降低房屋税。我希望台北市政府别跟着其他县市首长起舞,反之懂得善用房屋税制,创造台北政务发展新生机。依据2017年3月10日新闻报道,台北市财政局长陈志铭表示,“台北市单一自用住宅房屋税优惠三方案”启动调降房屋税带动都市更新措施;但很遗憾的一件事是,均只着眼“推土机型”的建筑重建更新,甚少着墨“裁缝机型”的旧屋整修维护。台湾不动产、土地税制中,分列地价税与房屋税,有其历史背景与税制逻辑。不要轻易更改废除房屋税,更不应该毫无条件降低房屋税。房屋税顾名思义,是依据房屋现值(其实包含价值观点),按税率课征。“直辖市”(编者注:指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和桃园6市)行政机关得视地方实际情形,分别规定房屋税征收率,提经当地民意机关通过,报请或层转“最高财政机关”备案。换言之,“直辖市”的房屋税是由当地行政机关依据税率课税,取得税收依据市政计划应用建设。我相信房屋税制能灵活应用时,有机会迎刃而解都市杂乱无品的广告招牌,甚至碍眼铁窗的景观整治。
在台湾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中,当前流传着一种想法:建议建筑物外墙外观的整建更新维护费可以抵减房屋税。换言之,房屋外墙能定期清洗保洁,建筑外墙饰材能定期更新维护,保洁且保健的建筑外墙景观,是属房屋所有权人的公共财,优化景观的公共财能贡献市容观瞻,建议官方应该鼓励且给予奖励。良策无他。改善市容观瞻结合房屋税制之策划构想,具体而言,房屋藉由定期维护修缮、整修更新,因有维护优质房产经费的投资作为,且能贡献市容观瞻,即可免缴年度(或数年)或减缴部分房屋税的办法,值得柯市长再构想创新采用。也许,市府内部单位或主管财政单位长久以来反对将地价税或房屋税制直接连接到都市发展与治理面向。公部门文化惯性上若说有阻力,但仍只缺首长决策肯定的一句话。难道不是吗?建筑容积可奖励、可移转制度,均已成为都市发展的筹码时,若再蹉跎房屋税制的灵活应用,有道理吗?
“说帖”只是三页A4纸内容,直接邮寄给台北市政府的同行好友与战友,我是求好心切的“大妈”,不是豆腐中挑骨头地捣蛋。坦白讲,我不知道这一期的话题怎么会扯到环境改善,而且如此台湾独特的物业管理相关课题与内容,是否值得《现代物业》杂志的读者分享,心存保留。但是惟一不变的硬道理,是服务业绝对需要敏感将心比心,需要有反省能力才能提升服务质量。以此互勉。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7第4期/总386期)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