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nut联合创始人补翘楚:资源共享与社群建设
联合办公起源于美国,因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及完善的配套服务系统,赢得创业一族的青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近年来,我国商业房地产闲置率逐步增高,商业地产出租成为目前去库存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联合办公将成为商业地产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成都核桃网络有限公司(简称Walnut)联合办公成立于2015年1月,采用分享经济与互联网思维,把传统的商业地产变成创业者、创意者、创业团队、自由职业者的联合办公平台。在与《e家财富》交流时,Walnut联合办公联合创始人补翘楚说,联合办公的关键在于“联合”,要通过服务去连接人与人。对于联合办公来说,实体空间的价值并不大,它真正要做的,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开源的、综合的社区或社群。
联合创始人从左至右 张艺达 补翘楚 都东来
《e家财富》:Walnut联合办公选择将成都作为基地,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成都市目前的创业环境和整体氛围如何?
补翘楚:原因很简单。Walnut有三个联合创始人,其中两位都是成都人。相对于上海和北京来讲,成都的市场没有那么饱和,机会也比较多。而且,作为一个现代都市,成都其实是很特别的。它虽然不是一线城市,但是这里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对新事物、新概念的接受度很高。这也是我们选择成都作为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谈到创业环境,成都是一个很休闲的城市,因此,至少从成本上来讲,比较有利于创业人士的发展。如果去上海或者北京,他可能会感到很吃力,可是在成都,相对而言就会比较舒适。此外,很多创业公司虽然将总部设置在北京或者上海,可是也一定会有业务在成都开展。一方面,成都具备其他一线城市所没有的休闲、舒适氛围;另一方面,由于电子科技大学在成都,这对整体的创业行动尤其是IT方面的创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e家财富》:Walnut联合办公定位为众创空间,它与孵化器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补翘楚:我们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孵化器,所以我们并没有去孵化太多的项目。我们真正的兴趣点在于联合办公。
孵化器的侧重点在于寻找合适的项目。只有项目合适,它才让其入驻这个空间。而联合办公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不需要那么苛刻地筛选用户。我们选择用户的标准,是他们能不能给我们的社区、社群带来一些价值。联合办公的概念是建立在资源共享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上的,其实更像一个大家庭。它并不局限于医疗、“互联网+”之类的行业,而是能包容许多不同的行业。例如,在我们的空间里有独立摄影师、服装设计师,他们可以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工作室。
联合办公空间的固定办公场景
《e家财富》:一个联合办公空间成功与否,取决于在这里办公的人和团队成功与否。对于申请入驻的团队,Walnut有哪些审核标准?
补翘楚:举一个例子,前些日子有一个比较传统的广告商来到我们空间,他们大约有60个人,想要入驻三楼。我们的空间有2,500平方米,更多是开放性的空间。可是他们希望我们为他们的团队安装一个门禁系统,不让其他两层楼的会员使用三楼。也就是说,他想要承包这个空间。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是拒绝的。就像刚才所说,我们在选择用户时,会考虑他能否给我们的社区带来价值。在联合办公里,“联合”是一个关键词。如果你选择封闭,那么对我们的社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还有一个例子,有两个独立的服装设计师,一个从旧金山回来,另一个从法国留学回来。她们把我们提供的空间当作工作室,想要成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只是缺少资源和推广渠道。而在我们的空间里,刚好有个女生是个买手,家里面也在做服装方面的生意,所以手上的资源和渠道都比较丰富。通过社区专员的介绍,她们相互认识。现在,作为买手的女生开始独立经营她们两个的服装品牌,帮她们推广。我觉得,这才是联合办公的意义。联合办公空间就像一个小的生态,在这个生态里,大家可以不断进行资源的对接,相互之间进行业务往来。
《e家财富》:这样就形成了更好的资源共享。
补翘楚:是的,这是我们与孵化器最大的不同。在孵化器孵化的过程中,资源更多是从孵化器直接对接到创业团队和项目,每一个项目依旧是孤立的。而在我们的空间里,有很多小型的公司以及独立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会相互给予一些帮助。
《e家财富》:在运营中,Walnut会用哪些方式吸引项目入驻?
补翘楚:最初,我们三个人只是想做社区和社群,然后再对项目进行纵深挖掘。孵化器和联合办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东西。孵化器做项目,联合办公做服务。我们希望服务好在我们空间里的每一个会员。但是,我们也是一个开源的、综合的空间,因此,如果会员需要,我们可以提供很多增值的第三方服务。还有投资方和基金方,如果他们想要来我们的空间看项目,我们是非常欢迎的,也会通知所有的会员,帮他们去对接。可是我们自己是不愿意去孵化的。
《e家财富》:如您所说,联合办公是在做一个社区。那么,需要哪些具体的工作,才能把这个社区的氛围营造起来呢?
补翘楚:社区本身包含硬件、软件两大部分。硬件可能是空间的设计、设施等。软件主要是一些服务、活动。每个星期六,我们会举办活动,通知全体会员来参加。通过高频率的活动,他们可以相互认识,变得不再陌生。现在,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在楼下坐在一起喝咖啡。
《e家财富》:在硬件上,例如在办公空间的整体装修和办公环境的打造上,会重点考虑哪些因素?以什么风格为主?
补翘楚:我们的空间,比较偏向工业、复古风。公共空间很多,也包括一个户外的空间。几乎每一层都会有一个公共的休闲区域和公共的会议室。总体来说,和WeWork的空间模式很像,有很多格子间,按照人数来分割。我们最大的一个玻璃格子间,可以容纳一个12人的团队,甚至更多。
联合办公空间的公共休息区
《e家财富》:除了日常的办公所需设施之外,目前Walnut还提供哪些兼顾效率与舒适的配套设施?运用了哪些“互联网+”的元素?
补翘楚:空间三个联合创始人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希望能够做一个全智能的空间。现在,我们整个空间有2,500平方米,只有两个所谓的社区专员,当会员需要人的时候,他们可以进行服务。在此之外,我们使用的是自己研发的一套管理系统,通过门禁系统来监控每一个租户,每一个格子间。比如说房间A租赁出去了,这个房间门禁系统的权限就会分配给这个公司,其他人是没有办法进入的。租户每一次进入房间,后台的系统都可以监测到。我们的数据专员就可以知道,租户在什么时候进入了,什么时候出去了。
《e家财富》:2,500平方米的空间不算小,可能最终还是需要靠人力来维护。那么,怎样分配人力资源进行日常的清洁维护与运营?
补翘楚:团队现在只有15个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研发人员。在保洁方面,我们外包给一个小型的保洁公司进行日常清洁。有两个运营人员,通过建立一个微信群,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需要。此外还有App、平台护理等。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其实可以节省很多人力资源。
《e家财富》:联合办公场所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但中国人性格普遍比较腼腆,在办公场所中交流相对较少。Walnut是否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办公环境进行设计规划?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Walnut还会采用哪些方式?
补翘楚:我们一楼有很大一块面积都是公共空间,通过第三方的介入,会提供免费的啤酒、免费的咖啡等。上个星期,有一家新的面包工坊在成都落地,他们想要给我们提供早餐。这样一来,我们在星期一或星期二可能会提供早餐,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吃早餐,一起聊天,也就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Walnut联合办公空间的咖啡厅
一定要通过硬件和软件综合的方式,才可以营造出好的社区氛围。如果只有硬件,没有太多人会愿意主动使用,去沟通,因为他们会觉得尴尬。可是通过举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大家都会认可自己是社区的一员。这些活动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欧美party,也可以是零成本的,例如星期一大家都来穿牛仔裤。再例如,通过系统的记录,我们会知道每一个会员的生日,到时候会给他一个惊喜,比如提前准备一份小礼物放在他的桌子上,或者组织大家一起给他庆生。
《e家财富》:增加他在这个团队中的归属感?
补翘楚:对。我不停地强调,联合办公的关键词是“联合”,我们要通过服务去连接人与人。这其实很难,需要从一些很小的细节做起。有人过生日了,或者有人融到天使轮了,我们为他举办一些活动,让他在社区中有一种归属感。他会看到,大家都属于一个大家庭,都会真心地为他感到高兴。
《e家财富》:刚才您提到,有一家传统的广告公司想要租赁Walnut的办公空间,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是把这个空间当做一个出租的物业来理解了。那么,在对闲置商业地产的盘活过程中,如何避免成为一个二房东的角色?
补翘楚:我觉得,一旦你定下来想要做的事情,就不要妥协,不要去改变你的初衷。如果当初我们同意了那60个人入驻,那么不管我之后再做怎样的活动,再怎么去营造社区的氛围,可能都没有太大用处。其他会员都会觉得,这个空间就是用来出租的。
所以每一次有人想要入驻我们的社区,我们都会看他的公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和社区里现有的公司有太多雷同,因为那是我们不需要的。我们想要做的,是丰富我们的整个社区。
《e家财富》:在对租用物业类型的选择上,是否有针对性的考量?会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补翘楚:我们现在租用的物业,是商务的,但又是一个小型的别墅。它有点像一个四合院,这也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之一。这个空间把你从传统的写字楼中剥离出来,能够真正打造出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感觉。
在选择物业的时候,交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量标准。但是就自身而言,我们更喜欢那种老风格的建筑。它要和传统的办公空间不一样,不要太压抑,一定要好玩儿,要能把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的空间是要24小时开放的,如果在别人的写字楼里,他一定会有一个下班的时间点,这就会产生局限。但若有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再加上我们自己的门禁系统,就可以真正实现24小时开放。在我们的空间里,常常有人两三点还在喝啤酒或是和朋友聚会。它可以真正缩短工作和生活的距离,营造一个更加自由的氛围。
《e家财富》:对于创业者来说,办公地点和时间的灵活性很重要,如果要满足这种办公需求,还需要配套更多的服务,Walnut怎样整合周边的资源?
补翘楚: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是开源的。但就地理位置而言,我们并不在成都的正中心,周边的资源设施不像城里那么丰富。例如刚开始的时候,午餐就是一个问题。我们选择和第三方合作,配送沙拉或者外卖之类。租户可以直接通过我们的平台系统,将自己的需要告知社区专员。如果他自己太忙了,或者不想订,也可以直接告诉社区专员,我们会帮他订,送到楼上。
《e家财富》:Walnut今后是否会进行规模扩张?主要选择朝哪些地区扩张?
补翘楚:我们的确是在寻找第二个地点。因为这个空间现在有75%的入驻率,包含200多个人、50多个团队,已经趋向于饱和。我们考虑在一个更加接近城中心的地区建立第二个空间。
《e家财富》:现在,老旧厂房好像变得很火了。在后续的物业选择上,会不会考虑老旧的厂房?
补翘楚:成都也有一个老厂房改造的文创中心,就像北京的798一样。但在选址方面,我们还是会比较谨慎。我们不想野蛮地生长、不停地扩张。目前这个空间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实验品,但我们对它的感情很深。我想,只有当产品真正打磨好了,我们才会去扩张到第二个点。
《e家财富》:在国内做联合办公空间,可能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与WeWork相比较。您认为,在国内做联合办公的环境与国外相比有哪些差异?
补翘楚:其实我觉得,如果你要做成WeWork的模式,是完全可以的,至少我们三个并不排斥。如果大家来到我们空间,说我们是在做WeWork,我们会觉得太棒了。对于WeWork来说,实体空间的价值并不大,它真正在做的是社区和社群。它的估值那么高,不是因为它把空间格子化然后分租出去,当二房东。可是很多人到国外看见WeWork的模式,学回来的只是很表面的东西,就是它的装修风格以及二房东的概念。
之前在纽约,WeWork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就去看过,后来也不停地寻找它的核心价值。我们一回来,就成立了一个技术团队,因为我们觉得,开发平台才是WeWork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愿意把所有的人力都放在社区平台的建设上,只要有了这个平台,就可以真正打造出一个社区或社群。这是国内其他很多空间没有做到的,他们并不知道WeWork究竟为什么有价值。
《e家财富》:现在,Walnut是否可以被定义为中国的WeWork?
补翘楚:我们希望是这样。有句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人遵循自己的天性,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族群。我们想要和自己喜欢的人、能够沟通和理解自己的人一起玩儿、一起交流、一起工作,就这么简单。所以,不是因为文化不一样,国外的模式在国内就不能成立。WeWork抓住了人性的两点,一是分享,二是连接。通过这两点,大家就可以成为朋友。然后,通过建立社区或社群,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
《e家财富》:您一直在强调社区和社群,那么在后期发展中,社区或社群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哪里?
补翘楚: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让你抛弃物理空间。其实,一个物理空间只是一个人群的聚集点,但人们加入WeWork,并不是因为它的实体空间,而是因为它他线上的那些资源。有些人自己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可他还是会想加入WeWork的平台,就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之上,他可以联系到很多不同的人。
在平台上,人们是分族群的,按照工作性质划分的族群。例如我是设计师,在设计师族群里面可能会有500个人。加入它他的平台,我就可以去了解这个族群里面的每一个人,给他留言,与他进行合作性的互动。这有点像Facebook,可是没有Facebook那么杂。它可能更像Linked in(英领英),是一个针对工作的社交平台。WeWork就是Linked in再加一个线下的空间,这样就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你可以在线上与他人沟通,在线下的空间里去认识,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合作。
《e家财富》:最终还是实现分享和连接这两个关键点。
补翘楚:对,一定是的。
《e家财富》:Walnut的三位创始人都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纽约与国内的创业环境有什么不同?
补翘楚: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创业氛围很强,特别是在“双创”提出之后。纽约这个城市,就像香港或上海一样,已经固化、饱和了。而且,纽约充满了竞争,没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你去憧憬。很多中国人都从国外回来了,包括我们,因为中国有真正的机会。
(原载于《e家财富》2016年第5期)
本文为《现代物业》、 设施管理网(cnfm2001.com)联合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xdwy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