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进驻小区,物管如何开展增值服务?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对于社区养老,国家政策上有哪些支持?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养老中有哪些优势?社区养老需要做哪些无障碍设计和适老化设计?有哪些智能化手段可以被运用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怎样为老年人构建宜居宜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圈”?现代物业与设施管理网联合传媒系列线上城市沙龙第12期,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唐钧,北京三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冷泓昊,北京易享生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CSO李文捷,为读者和群友奉献深刻解读。并引发沙龙群友的共鸣与争论。

以下是嘉宾主题发言结束后,沙龙群友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发言,整理成文供同业交流、参考!(嘉宾主题发言请看《社区养老——服务如何开展?模式如何构建?》)

养老如何进社区?

常秋生:某位地产界人士有一个观点,养老院和养老社区是专门为老年人建设的生活场所,但没落感比较强,经常会有邻居离世,居住心情很不好。如果老年人还在以前熟悉的小区生活,周边有年轻人、儿童,晚年生活质量很高。所以,养老院或纯养老社区会被淘汰,“居家养老”是未来趋势。各位专家怎么看?

知足常乐快乐生活:随着我国老年人比例增加,健康意识增强,老龄化程度增高,针对这一趋势,社区养老模式与集中专业化养老相比较,集中养老模式应该较为合适。

蝶舞:目前由政府主导,社区推行的所谓居家养老大多停留在解决老人的一日三餐上。养老建设投入大,但实际是低层次、重复建设。最多也就做到社工上门对生活不便的老人定时探访。

常秋生: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的老年人经历过经济困难时期,大部分舍不得到养老场所,如果养老业务进社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套餐式的日间照料,至少省去了房租。但感觉目前养老产业刚刚进入良性发展的环境,记得十年前北京第一家家庭医生“顾邻康”成立时,因为民众的家庭医生消费意识没有形成,经营举步维艰,最终不得不转型。

代岳强:确实。养老市场无限,现在有些老人的消费能力有限。

@chinahaoting:除了本身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外,可增加一些保险的保障及事故记录的责任监控。

豪庭:关于养老的运作、服务、智能化等我倒不担忧,唯一担忧的就是责任问题,正常服务下的老人摔倒、蹲卫生间等情况的意外死亡、受伤,如果服务人员被老人或家属追责怎么办?有时候老人的旧病和旧伤很难介定,就像大街上没人敢扶老人一样。这是我认为社会养老的痛点,这不是保险能解决的,毕竟一出事闹事,都是老人的亲属孩子来闹。

唐钧: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第三者责任险来解决。另外,入院时的协议也很重要。现在很多养老院的院长都很有经验,可以去取经。

第龙杰:亊先有个约定,事后有个保障。

唐钧:总结得很好。

第龙杰:社区养老服务有开发前景,值得深研究。作为服务的供应商要构建出自己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定制餐饭)、护理康复、精神关爱(集体生日会)、文化娱乐(书画作品鉴赏、小乐团演奏等)紧急救援和参与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来保障。

豪庭:@唐钧 除非协议注明在养老院期间,除养老院人为造成的伤害和死亡外,任何第三方原因及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均不承担责任。类似医院的手术协议,不管大小手术,条款就是各种原因都会引起并发症和死亡,一切属于正常,与医院无关!

常秋生:这也得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诚信也是根本,如果家属整天怀疑照料不周,任何正常的情况都会产生纠纷,就像医院目前的情形。

第龙杰:只能朝着因自然而自然的方向发展。

万+:目前,针对不同需求和年龄段的老年人群,采取老年人食堂、家庭养老等不离居住地的方式很受欢迎。

豪庭:关键是很难建立互信体系,这个风险必须考虑,没有100%的把握,就会有1%的风险,一个风险就是几十万元。我们不是要怕,而是如何有效预防风险?简单的互信和协议在死亡者的亲属面前几乎无效!

也许物业干时间长了,风险往往是我们考虑的第一要素,毕竟“一进小区门,就是物业事”的情况暂时无法改变,所以社会养老是个很好的夕阳工程,却又是风险投资。

常秋生:目前有一家养老地产,在建成的居住小区旁,建设了养老机构,包括康复中心、医院、活动室、食堂、老年用品商店等配套。老人白天到养老机构,夜间回家居住。小区的住宅又分两种,一种是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一种是老人孩子居住的房屋,既相互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又方便家庭照料和团聚,一举三得。

rich hou:养老产业的市场巨大,但是却是一个遥远的梦!养老市场化前景未必有那么大!公益性养老、政府养老都得有政策支持!靠市场运作预计路会越来越窄。

第龙杰:养老,从大范围来讲是国家对老年人的一项服务保障措施,对家庭儿女来说是一种责任。作为物业服务企业介入养老服务,责任范围太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考虑到风险防范等细节问题,应视之为敬老或托管服务。

豪庭:@常秋生 针对社区养老人员晚上回家住,从合同法和劳动法来说,如果回家途中发生意外,责任归属是谁?

第龙杰:个人觉得只能按责任归属来划分。

Z先生:养老服务这个领域,不能用以往传统企业的模式去运营,主要是自身的生态机制没有形成,短期还得靠政府支持。

常秋生: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来说采用此种模式,类似于我们去医院看感冒,自己去、自己回。养老机构也有床位,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现在北京一家养老机构,就是靠政府采购运营。延伸供给侧和需求侧,从双侧入手。 @Z先生

豪庭:@Z先生 我也支持政府养老,政府机构往往人出什么意外都没人闹,而社区养老服务越好,反而责任越大、问题越多。物业管理也是这样,服务越好,业主越挑剔!

当我们谈社区养老的时候,物管公司可以做什么?

Z先生:我们从事了2年多的养老产业工作,感觉真正从事护理的人远少于提供各种智慧工具的人,看热闹的更多!行业的良性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养老从业者很难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龙杰:应该依据老年群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常秋生:物管公司做社区养老,最难的是没有合适的场地,因开发商没有设计规划。目前我们只是在老年人比较多的社区采取一些老年人关爱的服务措施,也只是针对健康的老年人。再者,可以选择与其他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引进社区,供老年人选择。

豪庭:@Z先生 护理的确是社区养老的主力,其他只能是增值服务!

人格品格: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进入社区接受服务,可以让老人与物业管理接触,配合智慧穿戴介入到社区。年纪轻的老人可以为年老的老人服务,也可以做些物业管理的监督、保洁监控的工作。老人行动起来对于物业管理服务是有益的,对老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智慧穿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对有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最好的努力方向。有些农民进城养老,物管公司可以与他们接触,综合调动年纪轻的、身体素质好、愿意服务大家的(以储蓄服务方式)老人为小区服务,解决养老问题。

唐钧:时间银行是个很好的理念,但发达国家盛行该理念是因为人工成本太贵,用钱请不起人。中国的人工不贵,所以不在乎,但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顺利,可以试试。

蝶舞:我们社区在推行的方案是,由身体好的老人定时探访独居老人。老人可以用积分的形式将来换取别人的服务。

A朱明茜:我们这里是由政府付费,家政公司定期去老人家做服务工作。

人格品格:@唐均 农民进城养老很少带着养老金,一般是为了带孙辈。但为了不给儿孙添负担,他们有出人力挣生活费的需求。

唐钧:我的意思是可以付工资请他们参与服务,但这要过子女的面子关。如果用时间银行(储蓄)的办法,他们不见得感兴趣,但不妨一试。

Cheng Wu: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老人有钱、政府参与、环境和人工提高,就能更好地促成双向的合作。

林彩:护理专业毕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是最好的养老护理员,一个学生可以干一至五年,男女都可以。这样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人格品格:其实进城的老人在两个方面都有需求,一个方面是不给子孙添负担,一个方面是养老的需求。通过物业管理的服务平台,他们的需求是可以得到满的足,但要给予尊重。

蝶舞:亲戚的公司每年招护理专业学生培训后劳务输出,在国外很抢手。

邱浩:

坐着的奶奶今年85岁,老家是东北的,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时候家里都逃荒到柳州,然后就扎根这里了。她有五个孩子,每人每月支付500元,总共2500元来支付她的养老费用。站着的老奶奶今年101岁,每天还在坚持锻炼身体,还向我们演示向上跳了,奶奶是重庆人,耳朵不太好,但思路很清晰,指着坐着的奶奶说“她是文化人,报纸上的字都认识,我一个字都不认识。”然后就哈哈大笑。

人格品格:劳动和尊严可能是人生的首要需求,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可以综合各方需求牵线对接。

陀铃:社区养老场所消防难过验收的问题,严重制约目前社区养老床位政策补贴落实到位。交通便利、人流聚集的成熟老旧物业,是配套的社区养老适用场所,但此类场所除消防难过验收外,硬件适老化改造成本太高,且改造成养老场所容易遭遇到周围住户集体抵制。社区养老场所选择将是当前开展社区养老的难点。

翁生:是否操作上考虑政府、企业、公益志愿团体三位一体提供服务呢?除了场所,还有一个观念转变困难的问题需宣传引导。

陀铃:在商品房、居住小区内开展社区养老,除上门照料(助浴、助餐等),长者托管局限于本小区且服务对象少,客源严重不足,经营压力巨大。若开辟本小区外客源,利用本小区共有场所经营,需要经过半数业主的同意方可实施。现实中,封闭式管理小区内开展社区养老托管,外来老人入住,容易造成业主反对,运营矛盾巨大。@翁生 政府做养老服务,难!

李润:在社区立足养老是可行的。但“现实骨感”,很多准备从事和即将从事的物管公司都需要做好完全的调查。

肯定老人的价值,以“老”养“老”

振太 (罗成):

看到沙龙小组整理的这两个表,颇有受益。特别是看到“思想方面”的分析:老年人的思想却仍走在几千年传统“养老”的道路上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养老”这一思想观念变得僵硬滞后。

我想谈谈自己对养老的看法。“老”为何要“养”? 为何中年不谈“养”?

陀铃:中国养老正处于拓荒期。有时候看到身边有空巢老人死在家里长时间未被发现,真正感觉到开展养老的急切感。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养老事业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豪庭:其实有时候想想,我们的行业是很伟大的。我们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了很多政府无法管理的事,而政府却只顾着增收养老金,我们并非埋怨政府,但现状实在悲催!为我们励志创业和创新的朋友们加油!点赞!

知足常乐快乐生活:社区养老不是每个居住小区适合的,物业要做好小区人员结构层次与业主养老打算的调查,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社区养老问题。

陀铃:在一线城市做养老是可行的,我曾多次到上海养老场所与长者沟通,他们表示是受现实所迫,要不就是子女都在国外,要不就是因为子女工作压力大,太忙碌。他们本人很多都是知识分子,观念稍趋于开放,退休收入还可以,子女补一点费用,就到养老场所入住了。

振太 (罗成):老了之后,固然身体方面或是家庭方面会出现许多变故。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宣传(暗示)退休之后即是老人了,应该被他人所关注,应该被养老了。那么,就算他的生理不老,心理也会很快会被社会所催老。心理老,才是我们养老事业开展的最大阻碍!

李润:在养老思想上,台湾有一项对于大学生的调查:关于“是否赞成养儿防老观念”的问题上,有29.5%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45.5%持中立态度,25%持反对态度。可见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基被动摇。

叶文周:不知道有没有人调查过养老机构或者开发社区的养老机构,每个月每位老人需要花费的成本大概是多少呢?如果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退休之后每个月拿到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费用,还需要家人补贴。还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社保,但这部分人也需要养老。如果提供的养老服务对大部分人而言无法承受所需的费用,是否也只能面向一小部分的人群?

振太 (罗成):为何许多那些过了70岁或是80岁还游荡在社会各风尘浪口的“老”人是那么的健康(最起码在心理上是健康、阳光的),但一旦让他们回归或是独居等死之后,马上快速变老?其根由在哪,相信大家都明白。在我们众多讨论中,我们的同行很少会想到,作为社区服务的另一个末端接口,我们有多少物业服务能完善居委(街道)的社区养老工作或是补短板?

陀铃:中小物管公司介入养老需慎重。首先是人才问题,前端调研、定位及投资分析人才短缺。其次缺少相关的运营人才。养老事业是一项风险事业,同时更是一项公益事业。在当前养老未能有成熟的赢利模式下,前期需大量投入,三年内运营不亏损就不错了,更不要提投入的资金利息、装修折旧等费用。

振太 (罗成):许多“老人”都认为,退休之后,他的收入来源只有退休金(可能有些地区还会有些地区补贴)。是否可以引导一下,其实他们还是有被利用的价值(人,都是要被认可的欲望的),他们还能以他们的经验及社区资源来为其谋得另外的收入来源。相信这样做,这些老人就会快乐,就会调节心态,自己养自己。在这过程中,物业服务者难道真的起不到一点作用吗?

社区物管其实除了本身四保服务外,其中的客户服务不只是单纯的收物业费及接报修。个人认为,更多体现的应该是小区“包打听”“红娘”“中间商”,是社区资源整合的一个环节服务商。社区里更多的年龄长一些的“老人”身上有更多需要物管公司来整合的资源,我们提出为之养老的过程,其实更多的时间也是他们在供养我们的生活。我认为,只要不单方面考虑一个问题时,那么这个问题就一定不是问题。

(播出结束)

 

第12期直播:

2016.10.25 20:00-2016.10.26 20:00

城市沙龙第13期:敬请期待!

请扫下面二维码关注现代物业杂志微信公众号获取第13期城市沙龙预告:
 

申请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