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如何开展?模式如何构建?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现代物业》杂志与设施管理网联合传媒系列线上城市沙龙第12期,为受众解读对于社区养老,国家政策上有哪些支持?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养老中有哪些优势?社区养老需要做哪些无障碍设计和适老化设计?有哪些智能化手段可以被运用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怎样为老年人构建宜居宜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圈”?

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

艾君(ICS):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社区养老”作为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的第三种养老模式,彰显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据各位了解,目前社区养老的发展状况如何?

唐钧:其实养老服务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机构养老,二是居家养老。健康的老人和轻微失能的老人最好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最好去机构养老,社区在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之间能够起到中介的作用。居家养老的老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便,所以需要社会服务和社区服务的支持。

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将他们的服务向社区延伸,为部分失能的老人提供机构化的日间照料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托老”服务。社区要做的事情,物管公司其实都可以做。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与居委会相比,住宅小区其实更像“社区”。

冷泓昊:我个人认为社区养老结合居家养老是未来的大趋势,基于我们对客户及市场的了解,目前社区养老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后劲不足。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参与或者想参与到社区养老中,但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也不知道该提供哪些服务,所以难以开拓出自己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

李文捷:2016年05月19日发布的《北京市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指出,从2016年开始,在本市社区层面展开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将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日间照料;2.呼叫服务;3.助餐服务;4.健康指导;5.文化娱乐;6.心理慰藉。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设施条件和周边资源供给情况,拓展开展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延伸性功能。提倡社会慈善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和低龄健康老年人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志愿服务、老年人互助服务。

北京今年建150个养老驿站,到2020年建设2000个驿站,实际的工作也是刚刚展开,我们也正在帮助多家养老驿站运营商进行功能策划、适老化设计、精细化装修施工和适老产品家具集采。

社区养老服务做什么、如何做、老人是否接受,我感觉都是在尝试阶段。北京的做法太过政府主导,有点“一窝蜂”,我认为还是应该尝试市场调节的模式,循序渐进。

我们调研了很多中国的老人,他们对养老的刚需很大,但是购买意向不强。供给侧存在很大问题,提供的很多养老服务不是老人真正要的。

唐钧:中国的老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收入较低,60~70%的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都在2500元以下。二是现在有刚需的、75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有两个以上的子女。所以目前从社区养老的层次考虑,老人的需求还需斟酌。

冷泓昊:社区养老还是要抓住老年人的痛点,只有抓住痛点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艾君(ICS):请问李总,根据您的调查,老年人的需求有哪些?

李文捷:我们从去年到今年入户调查了很多老人的家庭,包括中科院的院士以及很多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发现居家环境的安全隐患非常大。

比如老人在家里跌倒的情况很普遍,老人跌倒不仅自己受罪,也给子女造成非常大的负担,甚至影响到家庭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当老人发生了一些意外的状况时,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呼救和报警,就无法对其及时施救,导致错失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案例也非常多。

唐钧:从服务的角度说,老人跌倒的问题恐怕难以解决。

李文捷:老人日常上厕所、洗澡等活动,都比较不方便,这些问题也困扰着他们。比如说在厕所,老人很容易滑倒,也没有任何安全的防范。温度、身体的变化都容易导致老人在卫生间发生一些意外状况。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老人来说,平常买菜做饭也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唐钧:可能需要对老人的子女进行教育,告诉他们怎样预防老人发生意外。虽然技术和设备在养老服务中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人,老年服务的最大特点是“人对人”的服务。

冷泓昊:@李文捷 您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智能设备的使用得到解决。

李文捷:@唐钧 @冷泓昊二位说的都对。子女教育和社会动员可能是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很多技术和设备上的解决办法。

社区养老,政府有哪些相关补贴?

艾君(ICS):请问李总,政府对于养老进社区有什么补贴?需要达到何种标准才能获得补贴?

李文捷: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现在很多养老机构都是依靠政府的补贴生存的。政府的补贴也是有很多方面的,包括一些老年课堂教育、老年的配餐,还有就是给予高龄或者失能失智老人的一些补贴等。

现在北京市启动了社区养老驿站这方面的工作。政府免费提供场地,由专业机构申请运营资格,自己承担装修和运营的费用,然后从政府可以拿到一定的补贴。目前这个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唐钧:关键是没有一项服务是可以靠政府补贴持续下去的。恐怕最终还使要走市场的路子,政府补贴低收入者。

李文捷:您说得非常对,完全依赖政府补贴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多方协作,共同打造一个社区养老的生态环境。由政府运营机构、服务机构和投资机构、慈善机构,甚至是个人创业投资,共同来形成一个生态体系。

唐钧:我主张把养老机构做成一个旗舰店,然后向下延伸到社区,再从社区延伸到居家,“三位一体”来解决问题。光做居家,或者单一只做社区,恐怕都有能否持续的问题。

李文捷:是的,应该是由政府“兜底”,社会市场和个人负担大部分。现在北京的海淀区已经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这个做法也就是在借助市场的力量,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唐钧: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方案目前正在讨论阶段,该方案可能还有缺陷。

李文捷:社区和居家是一体的,如果能叠加机构或者养老公寓,体系将更完整。我认为养老的事情,不能只局限于为老服务,其实老人和社区、家庭是分不开的。我们倡导的是社区一家老幼同乐,为老人解决问题。养老应该把社区、家庭的健康服务叠加在一起考虑。

唐钧:现在大家在养老服务的概念上有点混乱,应该说养老服务的大概念是全面的老年服务;小概念是“长期照护”。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需要社会、政府提供服务,当老人因衰弱而失能时,才真正需要服务。

艾君(ICS):唐教授,您刚提到的“三位一体”,有没有这样做的案例呢?

唐钧:有的,譬如普亲养老机构,在长沙做了很好的规划和部署。很多机构都在考虑向社区进一步延伸。北京西城的寸草春晖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艾君(ICS):未来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智慧养老成为中国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请问冷总,国家对于智慧养老有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冷泓昊:推进智慧养老建设,离不开政府“兜底”和政策扶持。受经济条件所限,相当一部分老人没有任何通讯工具,无法享用智能化养老服务,这些多是空巢、孤寡老人,由于年老体弱、生活困难,他们恰恰最需要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帮助。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在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快形成公共服务新机制上迈出重要一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政府在公共预算中拿出经费,向各类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拨款资助,或以公开竞标的方式购买社会化服务。

2013年是公认的养老元年,是我国养老正式形成产业的开始。其实早在多年以前国家就非常注重老龄工作建设,并且提出养老要和信息化相结合。并且各地市各级政府都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扶持政策以及补助措施。这是一个五千年来老龄工作最好的时代。

唐钧:智慧养老是个好的方向,但是目前还是概念股。我前面提到,技术和设备能对养老服务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人,老年服务的最大特点是“人对人”的服务。现在人对人的服务还没有部署好,技术和设备的作用更发挥不出来。

李文捷:是的,我们在为老人服务的时候,接触了一些做智能化设施设备的公司,虽然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智能化系统和产品,但是他们对老人一点都不了解,这种公司的生存本身就比较成问题。

冷泓昊:智慧养老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有很多落地事项了。例如:老年人的室内定位、老年人的慢性病检测等。服务是需要人,但如果都脱离了智能化,会造成成本和管理的困难。

唐钧:譬如有认知障碍的老人,给他带上电子手环,据说定位能达到5公里之内。但是,如果老人一不小心走出定位范围,你发现后在寻找他的过程中,他都随时可能出现危险。如果由一个养老机构组成的服务网络,先请人将老人接到安全的地方就好了。

我不是否定智慧养老,但没有人对人的服务作为基础,“智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李文捷: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都非常好,这也将是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一定要接地气,才有实际意义。

冷泓昊:智慧养老不仅仅是给老人带个手表、查个血压。很多老人入住养老院,不是子女不孝,不是自己动不了,而是担心自己一旦突发疾病得不到即时的救治。

唐钧:我同意李总的意见。

冷泓昊:弱电安防有句话是说,安防是技防+人防。这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现在国家直接提智慧养老,我认为最大的考量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加快推进老龄工作。这就是智慧养老的核心中的核心,是刚需中的刚需。

李文捷:我非常支持老人的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这些设备在一些紧急的关键时刻还是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我们也在和一些合作伙伴联合研发一些好用的智能化产品和设备。

现在产品的一些性能不适合老人使用,而且也确实像唐教授说的,在没有形成一个救助体系的时候,只有设备也没有用。

唐钧:譬如说现在一些养老机构在做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的试点,效果非常好。这对老人、机构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要到社区去运用,就比较难了,缺乏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个人建议做智慧养老的企业主动与养老服务机构联合起来,探索出一条路。

艾君(ICS):冷总,目前有哪些对智慧养老扶持手段?

冷泓昊:扶持手段多种多样,地方政府都鼎力支持。尤其在养老PPP项目中,不仅有民政局、发改委的补助,还有财政支持,科技局、卫生局、教育局的各项补贴。

艾君(ICS):2016年3月,民政部等五部委《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为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引导作用,对现行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

请问唐教授,据您研究了解,对于社区养老还有哪些政策上的支持?

唐钧: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都比较原则,现在主要要看地方政府如何落实。地方出台的政策措施相对比较实在,但各地都会有所不同。免征营业税是一项,其他的譬如无息或低息贷款,水、电、燃气按民用收费,政府帮养老机构购买意外事故保险,免费培训养老护理员等。当然,主要还是针对机构养老,在社区有机构养老的也能享受。

艾君(ICS):在我国开办社区养老需要的资质和条件有哪些?

唐钧:关于社区养老的资质和条件,全国好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会有一些地方的规定,大多以《条例》、《通知》、《意见》等方式下发。对资质和条件作出规定的如:北京市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标准》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施设计和服务标准(试行)》,上海市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试行)》等。

艾君(ICS):与纯商业性质的养老机构的资质和条件标准相比,有没有不同呢?

唐钧: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大多强调“非营利”。基层政府,一般是街道,会有一些项目推出,愿意承担的机构可以去竞标,当然理论上也包括物管公司。经营的方式主要是政府买服务,就是政府承担部分或全部服务成本,但在对外经营的价格上会有所限定。有些地方也有采取承包的方式,政府会有一次性补贴,主要按市场的方式经营,但政府也会对价格有所要求。

养老服务,尤其是社区和居家层面上的养老服务,大多很难赢利,所以极少有纯商业的机构。

艾君(ICS):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就需“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

请问冷总,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现有的养老资源进行科学整合?

冷泓昊:顺应李克强总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本着开放共赢的理念。近阶段的养老资源包含政府、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服务机构、金融单位。政府负责解决老人们的“钱袋子”、“药罐子”,社会力量负责提供好各种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政府可有效的进行监督及统筹规划,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子女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父母的情况。

智慧养老进社区

艾君(ICS):请问李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社区养老服务带来哪些变化?

李文捷:我们目前做的是直接入户为老人服务,并没有采取更为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和工具。原因是我们觉得应该先把为老服务做好,当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去触碰O2O,或者是“互联网+”这些概念。插上科技的翅膀,能够助力企业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但是在做这件事情的初期还是要把真实的功夫练好。

唐钧:其实我对互联网抱有很大期望,我觉得可以形成一个“护”联网。以资金和服务无缝对接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健康管理、科技养老、康复训练……所以现在长期照护保险正在紧锣密鼓地讨论方案。

李文捷:在智慧养老这件事上我的观点是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教老人用手机。教老人用手机,这个可以作为一门课程,从易到难,在社区给老人讲,老人们都非常喜欢,既学习了知识,又交流了感情,老人感觉能够融入社会,也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第二个层次,我觉得是推广可穿戴智能化设备。建议老人佩戴有定位和紧急呼叫功能的智能化穿戴设备,有手环、智能拐杖、智能腰带、老人呼叫器、e伴老人卫士等。要引导老人,提醒他们重视这一类设备的使用,因为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老人真的非常需要能够及时与家人沟通、向身边人报警。我父亲原来也是很抵触这类东西,但是有一些身边的案例,说明这些设备是有一些作用的。用身边发生的危机的例子,给他们现身说法。

第三个层次就是智能化的网络系统,利用大数据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信息交互的能力和服务的效率。为需要服务的人和服务提供者搭建一个平台。任何设备和工具都是为我们的内容服务的,都是应该相匹配的。

艾君(ICS):2016年7月19日,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拟选择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满足绝大多数有需求的老年人在家或社区享受养老服务的愿望。唐教授,您认为这是否会促进新的以养老为卖点的地产项目的增加,或者促进开发商向养老功能社区投入倾斜?

唐钧:在地产项目中加入养老服务的元素,譬如预留养老服务的场地和设施,建房时多考虑无障碍设施等,这样的想法肯定可以称为有远见卓识。但是,这绝不只是“卖点”。前两年,很多“养老地产”的惨淡经营已是前车之鉴。如果住宅小区有很好的养老服务项目,一定能够扩大房地产项目的影响。只要物管公司真心地去为老人提供老人真正需要的服务,对提升房地产项目的价格毫无疑问是有益的。

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在中国社会逐渐走向“三人行必有一老(即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1/3)”时,养老服务做的好的居民小区一定会升值。

艾君(ICS):十二五规划提出“9073”的养老方针后(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大举进军养老产业的企业多通过启动养老地产在城市远郊建设一站式养老社区等养老综合体,但数据显示,这些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高达48%。请问冷总,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否改善养老服务供需的矛盾?

冷泓昊:可以改善一部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效率,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让入住的老人能得到全方位的照护,让子女也能更便捷地了解父母的生活状态,在这一点上信息化手段是一种非常好的补益。

养老机构最核心的就两个字“服务”,只有做到让老年人放心的服务,才能增加入住率,减少流失率。其实有很多养老机构很大部分是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增加入住率。树立自己的养老品牌及服务理念很重要。

空置率较高,应该是与机构的选址、收费的标准、服务的质量等综合因素有关系,这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社区养老适老改造如何做?

艾君(ICS):请问李总,开展社区养老,需要做哪些无障碍设计和适老化设计?居民家中、小区内、公共区域,哪些需要改造,如何改造?

李文捷:就这一问题我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家庭环境和公共环境都有很多安全隐患,都需要进行适老化设计和改造。

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包括:

(1)预防老人跌倒。包括地面防滑、解决高差、无障碍通过、关键位置安装扶手、防跌防撞设施等。

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共环境,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造。老人跌倒是老人受伤、死亡的首要原因,老人跌倒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和环境的原因,我们主要在研究的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2)建立及时救助的紧急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在家里面报警,第二是向子女报警,第三是向社区或者机构报警。这三个层次应该都配有相应的设备,当然也需要相应的服务机构做出及时的反应。

(3)提升如厕、淋浴的安全与舒适。老人日常的个人清洁卫生,比如上厕所和洗澡都是比较麻烦和充满了危险的事情,也非常影响老人的生活品质。可以通过一些列的举措和改造,让老人洗浴如厕更方便、更舒适、更安全。

(4)改善居家照明环境配置。尤其是开关的设置和夜间照明。

(5)为家庭设计收纳空间。大部分的老人家里都堆满了各种东西,既影响行动安全,也影响心情。

(6)提供舒适的适老家具。现在市面上的家具普遍都不是为老人设计的,不符合老人的身体特征和人体工学。适老化的家具,未来有很大的市场。

(7)打造家庭空气与净水系统。

(8)设计健康园艺空间。

艾君(ICS):除了对社区中的养老服务中心的设施设备进行改造,上门服务项目中是否也会涉及,具体改造的项目是哪些?

李文捷:上门服务是一定要有的,就是为老人做居家环境安全的各项改造,改造前都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专业的设计。由于百分之九十的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所以帮他们改造居家环境,使得居住环境更安全和健康是必须要做的。

北京的老旧小区占了居住区的60%以上,而且现在全国的独居老人的比例都在上升。其实入户为这么多老人提供服务之后会发现,这个工作确实是刻不容缓的。可提供的改造内容包括“防跌倒产品”和“适老化改造”。

“防跌倒产品”可帮助高龄或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最必须最基本的安全设施设备和产品,包括卫生间卧室安全扶手、助浴设施、如厕保护、紧急报警、感应夜灯、防滑垫等。

“适老化改造”可帮助低龄和有条件的老人做整屋安全改造。内容包括全面评估、防跌防撞、紧急报警、改善照明、舒适卫浴、方便收纳、适老家具、健康空气、安全饮水、家庭园艺等,核心是针对老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习惯,按需定制。

唐钧:这些家庭设施设备的改造很有必要。

艾君(ICS):越来越多的养老平台参与到社区养老中。早在2015年2月,国家民政部《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并就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完善投融资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强人才保证,保障用地需求等作了相关规定和政策优惠。

请问唐教授,该意见已经发布一年多,据您所知目前推动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成果如何?

唐钧: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目前正是方兴未艾,但是方向上可能有问题。很多大资本,包括国企、房企和险企,正在大量并购社区服务机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被看好。因为养老服务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对人的服务,没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意识,是做不好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在国内有影响的养老服务机构,正在将服务向社区延伸,我比较看好这个发展势头。物管公司可以尝试主动与这些养老服务项目接轨。

十二五期间,还有一些60后、70后 、80后的中青年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他们奉献了资金、人力,非常值得尊敬。真正对养老事业做出奉献的是甘于做人对人服务的好机构。

真正的养老服务是专业化的服务。能够自理的人自己洗脸刷牙都不是难题,但是要帮老年人洗脸、刷牙,这就成了技术了,所以养老服务一定要专业化。

艾君(ICS):您认为社区养老应怎样与物管公司合作?有哪些具体的合作方向?

唐钧:物管公司参与老年服务有几个渠道:一是引入专业机构;二是与专业机构合作;三是自己建立专业机构。都可以尝试。

艾君(ICS):请问冷总,目前有哪些智能化设备或智能化手段可以应用到社区养老服务中?

冷泓昊:基于现在咱们国内养老的现状,从老人家、政府层面的需求出发,首先已研发的智能化设备包含普通的老人手机、智能腕表、老人手环、智能床垫、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大型一体机、视频监控、活动探测器等。现在智慧养老最刚需的还是一键呼叫响应,如果社区里有失智老人就要在做好物理隔断的同时辅以定位防走失的技术手段。

其次扎入社区基本医疗点,可以为老人做长期的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现在国家也提倡医生入社区,建立家庭医生体系,智慧养老需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技术。

艾君(ICS):现有技术水平能否将智慧医疗切入“医养结合”中?在“医养结合”中,智慧医疗有哪些应用?

冷泓昊:从技术上来说,智慧医疗切入“医养结合”是可以实现的。但从行业来说,医疗行业和养老行业算是两个行业,两个行业的融合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比如刚才提到的家庭医生体系,其实就能做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实际项目上,我们也在和各地的民政部门及企业家积极的探讨及探索医养结合之道。目前实际落地的就是健康管理、健康监测、老年健康监测评估等,也可以推进诸如智能康复中心、智能体检中心、VR手术、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项目。

艾君(ICS):在社区养老中,除了智能设备的应用,针对老年人的设计也很重要。

下图中日光浴对于肺结核病人康复有很重要的作用,就在设计中对此做了大量的日光浴室。请问李总,针对老年人群里的特殊群体,是否还有其他贴心设计?

设计时考虑光线分析

李文捷:老年人的情况各有不同,适老化设计就是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和身体机能变化,以及需要照护的内容进行精细化设计。

比如失智老人,日本叫认知症或记忆障碍,主要是阿兹海默症,在环境设计上有很多细节原则需要考虑:

(1)四季对应,增强其对四季的认识。要让老人认识到当下的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要有各种各样相应的活动,增强其对时间的认知。同时应方便老人感受到庭院景观的四季变化。

(2)昼夜对应,增强其对昼夜的认识。智障老人会有睡眠周期混乱的问题,常常晚上起来吵闹,白天却又睡觉,这样黑白颠倒是他们的常事。在设计中就应当让老人对白天和夜晚区别清楚,从而引导适当的行为。

(3)认知对应,增强其对数字和方位的认识。智障老人对时间有认知障碍,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当下的日期,家里悬挂时钟和字体非常大的日历,同时在墙上、门上、地上都需要有标记引导方向,避免老人由于无法判断方向而产生焦虑。

(4)安全对应,出入口的提示。要增强对空间出入口的提示,帮助老人认知、把握空间。突出应当注意的门,如卧室、厕所的门等。同时要注意保证安全,窗和大片玻璃应该有防撞提示或用栏杆、植物遮挡起来。

(5)徘徊习惯对应,引导其有意义的徘徊。智障老人经常在一个路径上徘徊,有条件的可以设计回型的走廊,老人可以一直走下去也不会迷路。同时标示出不同的区域,加强老人的方向认知,老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驻足、交流,设计时考虑光线分析。

养老服务全方位

艾君(ICS):养老服务不止是对老年人身体的照护,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相当重要。物管企业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怎样照顾到老年人的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工作需要、支配需要、和睦需要及相伴需要?

李文捷:老人的精神层面和心理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的老年人精神疾病也非常多,但是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老人怕孤独,需要倾诉,也需要有朋友,有其自己寻求快乐的方式。

我们在做的一个项目,就是在社区里建设老人和家庭的活动交流中心。老人在这里面可以参加各种的文化娱乐活动,一些低龄的老人也可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工作。高龄老人和一些身体健康有需要的老人可以在中心接受康复照料。还设有课后托管和文化教育的课程,妈妈们也可以在中心参加各种社区的活动。一些40、50岁的人群也可以在中心参加再就业培训,把中心做为创业的一个平台。

艾君(ICS):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要社区和专业服务的支持,在服务中怎样整合社区服务?

李文捷:我原来也不是做养老工作的,现在之所以深耕养老行业,是因为我觉得过去很多供给侧的服务都是不对的。我们一定要按需出发,为老人提供真正的服务,因此我们在第一线,从最基层的事情做起。

社区养老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在中国养老服务尚未形成专业的教育体系和就业培训的环境下,应对未来快速老龄化所面临的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

艾君(ICS):地产商想介入养老产业、物管公司也想,但似乎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请问唐教授,您认为原因在什么地方?在开展养老产业方面,地产商和物业公司哪个更具优势,能走得更远?

唐钧:房地产商和物管公司想介入养老产业,这是好事。说不上哪个更具优势,因为各有各的渠道。房地产商,不用自己去做养老服务,可以将物业出租给养老服务经营商,也可以与其合作经营,这也就避免了他们对老年服务不熟悉的短处。物管公司本身就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现在再向养老服务扩张,应该说是顺理成章。但是,养老服务并不是提供一般的家政服务,而是另外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介于医护工作和社会工作之间,所以物管公司要下决心从头学习。如果物管公司有心,完全可以开发这方面的服务。

艾君(ICS):海南省制定的2020年目标提出要“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全省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5%。失能半失能老人专业化护理水平明显提高”。但近日海南一养老项目遇困境,居民挂横幅称:反对“养死院”。养老机构进社区既被国家鼓励,又频受居民反对。

您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推动社区养老建设方面,面临的难题有哪些?

唐钧:我为此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老年服务机构嵌入社区会带动周边房价上涨》。在政府的现行政策中,其实有居民小区中应设立老年服务机构的规定。但是,这一规定在新建小区中贯彻起来相对容易些。如今我们面对是大量的城市建成区,而这也大多是老年人的聚居区。在已经建成的城区内“嵌入”老年服务机构,相对是比较麻烦的。这可能需要政府耐心地做工作,尤其是实现介入和干预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推托责任。

从网上晒出的照片看,在一幅大标语中,“养死院”之类的恶词毒句居然被与“双创”捏合到一起,不知是否是造词者在极力炫耀发明了这个词。其实毋庸讳言,每一个人,无论当前是处于哪一个的年龄段,最后的归申请座位:宿一定是“死”,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也一定会经历“老年”这么一个人生历程。所以,恶词毒句的制造者,看似在咒骂别人,其实是在败自己的“人品”。所以很多网友都在劝说,这场闹剧应该收场了,建议及早“作鸟兽散”。当然,最好是向公众道个歉,这也许更聪明,还可以有机会挽回或者重新积攒起一点“人品”。

艾君(ICS):非常感谢三位嘉宾的分享!专业面前人人都是学生,难题当下你我都有想法,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

今天我的主持到此结束,下面把时间交给大家自由交流。

(后续自由讨论部分详见《养老服务进驻小区,物管如何开展增值服务?》)

第12期直播:

2016.10.25 20:00-2016.10.26 20:00

城市沙龙第13期:敬请期待!

请扫下面二维码关注现代物业杂志微信公众号获取第13期城市沙龙预告:


 

申请席位: